发展中蜂养殖 助推精准脱贫□ 安继忠 汪肄
中蜂养殖是定西市贫困山区一项新兴的致富项目。传统养法单群蜂蜜产量较低且扩群慢,经济效益不高,而新法饲养的单群产量能达到10-15kg,高出传统养殖方法的5倍以上,并且扩群速度快。
一、蜂业助推精准脱贫成效及全市养蜂现状
2017年漳县、临洮重点扶持了878户贫困户,养蜂4491箱;2018年岷县、漳县、临洮、渭源共扶持6827户贫困户,养蜂36041箱;2019年岷县、漳县、临洮扶持10679户贫困户,养蜂53449箱。各县区采取“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户均落实帮扶资金8000元(每户引进中华蜂5箱,购置蜂箱15个,配备蜂衣蜂帽、割蜜刀、摇蜜机等机具各1套)。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中蜂养殖协会6个,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30个,注册“三岔崖”“漳东梦”“碧水情”“花之灵”“百草药乡”“花仙子”“岷花门”等土蜂蜜品牌30多个。全市七县区中华蜂养殖户达到177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679户),养蜂164058箱,每箱产蜂蜜约12公斤左右,年产量达到197万公斤,实现产值2.36亿元,养殖中蜂户均年增收1.3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养殖技术落后,蜂蜜产量低下。现行的养殖技术落后,许多农户是靠天养殖,放任自流,不讲成本。蜂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不高,更谈不上运用育王分蜂、冬季补饲、春季奖饲、养强群、夺高产等核心技术的运用,养蜂效益差,阻碍了养蜂业的发展。有的甚至是毁灭式的养殖方式,一次将一群蜂所产蜂蜜全部割掉,不留过冬饲料,造成越冬死亡率高。
二是养蜂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不高。目前各县区多以家庭式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部分蜂农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浓,养蜂新技术难以推广。当前定西市养蜂队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存在年龄偏大,后续乏人的问题。
三是养殖规模小、品牌培育滞后,知名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各县区虽然成立了中蜂养殖协会,但养蜂产业的运作仍是各自为战,现有的养殖场,规模小、牌子杂、知名度低,形不成品牌效应,市场不认可,有好东西也卖不出好价格,蜂农没有积极性。
四是意蜂群进入各县区,中蜂保护难度加大。自引进意蜂以后,中蜂养殖数量就不断下降,盗蜂行为是意蜂毁灭中蜂的直接手段。意蜂还干扰了中蜂的自然交尾,影响中蜂的繁殖。
三、今后工作建议
第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加强对养蜂业发展的领导,理顺蜂业发展体制。建议在畜牧部门设立专门的养蜂技术服务站,由专人负责养蜂规划的编制以及行业的管理,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技术人员的培训,蜂业的执法与检查;负责地方中华蜜蜂的品种保护与繁育;负责蜂业调查研究,技术交流,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第二,大力推广中蜂新法饲养技术。要把饲养在木桶、竹笼中固定蜂巢的中蜂养殖方式改变为活框蜂箱饲养。推广老巢过箱技术,选择晴暖无风、气温20℃以上的天气,驱蜂离脾,割脾、裁脾、绑脾上框,抖蜂入箱,催蜂护脾,观察蜂王动向,及时清除洒落蜜汁。过箱结束1~2小时后,进行箱外观察。若出巢蜂带有零星蜡渣、死幼蜂等杂物说明蜜蜂已上脾开始工作,若箱内安静无声,也无蜂出入,要打开箱盖轻轻催蜂上脾;开箱检查时,把蜂护不严的多余脾抽出,把不牢固的脾绑扎好;每晚每箱奖励3—5两蜜汁,加快巢脾修整;蜂群若失王,及时诱入新王或并入他群;过箱一周后,巢脾粘固,可解除固定物,加入巢础框,供蜂群造新脾。春季主要抓好蜂群繁殖、控制利用分蜂热;夏季集中组织蜂蜜生产,搞好取蜜作业等;秋季做好越冬蜂繁殖,留足贮蜜;冬季加强保温,防止外界干扰。平时要注意水源、饲料,蜂箱、蜂具以及蜂场环境的卫生,保持蜂箱蜂具干净,定时清除箱底的蜡屑等杂物,用喷火灯进行箱体喷焰消毒;对蜂箱具采用0.3%高锰酸钾溶液或10%沸碱水反复洗刷;凡留用的巢脾经清理后,用4%福尔马林水溶液喷脾封存1天后,摇出残液经清水冲净风干待用。
第三,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开发。岷、漳、渭源三县林草覆盖率高,植物品种繁多,药材品种齐全,养蜂资源优势强。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建立中蜂养殖基地,开发药用蜂蜜,培育蜂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含量,树立本地的特色品牌,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的开发,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做到以开发促发展。
第四,尽快划定中蜂保护区,促进中蜂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在全市七县区设立中蜂保护区,主要措施就是禁止饲养意蜂,大力发展中蜂生产,加强对地方中华蜂的保护,这既是生产发展的需要,又是生态体系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作者分别系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漳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主任)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因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没办法外出打工。如今,在黑木耳基地打工,一天能挣80元,真是没想到能在家门口...
漳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