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生命的赞歌 读杨雅龙《岁月留痕》

天水晚报 2019-04-25 10:55 大字

尽管对杨雅龙自强不息的事迹早有耳闻,可惜一直无缘见面。

今年初夏,有幸在新寺初识杨雅龙,他赠我一本他的诗歌散文集《岁月留痕》,我赠送雅龙我们学校的几期《清流》校刊和我参与编写的《李家门村史》,我们以书会友,畅谈文学与人生,很惬意地度过了一个下午的时光。我与雅龙同为性情中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读他的书,给钱不好意思,但我感觉总是不太自然,好在雅龙豁达乐观,我们尽兴足矣,金钱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我一直关注地方文化的学习与地方文学作品的收集,因此感到很欣慰。一段时间来认真阅读,感慨颇多。这是作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付出我们无法理解的艰辛而成的,一个轮椅上生活的人,一个没有进过学校门的文学青年,一个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者在《我的自学历程——在漳县一中“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告会上的报告》一文中,对自己的自学历程做了详尽地记述,这是现实的励志教材,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好素材。

诗歌部分我是门外汉,不敢多言。就散文部分,谈谈我的理解。

雅龙的为人处世低调。没有请德高望重的人来写序提高书的影响力。只是请对自己在文学道路起过很大作用的卢甲林来写,知己知彼,文章写得很好,他写道“从某种角度讲,雅龙本身就是一部让所有人感动的好作品”,同为草根文人的杨引丛是名噪一时的漳县金钟文学社创办人,他在读《岁月留痕》一文中写道“雅龙的文章立意高远,常做一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呼号”。我们徜徉在散文中,感悟作者自强不息的奋斗之路洋溢着的正能量。这是与命运抗争的一曲生命赞歌,有很高的励志价值。

书中作者对亲情的感悟与颂扬,让我意识到雅龙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懂得感恩的人,他付出常人无法理解的心血与汗水,自然也蕴含着父母对他无私付出,尤其是奶奶,我从雅龙的笔下与交谈中,感受到浓浓的天伦之乐,虽苦涩但充满着人性之美,健康向上,给人以启迪。《奶奶》《忆母文》等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每个孩子的成长,无不饱含着家人的无私付出,而雅龙的成长,家人付出更是不言而喻。诚然,亲情的文字能引起读者共鸣。

书中充满一种责任感,雅龙虽然以前由于身体的原因足不出户,近年来经常坐着轮椅走出家门。不仅开阔眼界,而且能与人交流。他看到村民由于意识落后,大肆掠夺资源,造成生态的不平衡,雅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是人微言轻,只能尽绵薄之力呼吁。好在国家近年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科学开发,大力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雅龙的呼吁逐渐得到村民的理解。“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雅龙是个关注生活的人,不是闭门造车的人。

挖掘整理地方文化,弘扬传承文化遗产,是雅龙文学创作努力的方向。他的文章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对陇右地下党斗争的论述,解放前夕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记载,这些不只是作者阅读相关书籍,更多的是与老年人交谈后,经过挖掘整理而成的,是珍贵的地方文化资料与红色文化题材。国家近年来重视这方面的工作,相关部门也着手部署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希望雅龙英雄有用武之地,把雅龙聘请参与其中,更好地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多做贡献。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雅龙执着坚守在文学路上,竭尽全力地跋涉,难能可贵;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下,价值观多元化,雅龙皓首穷经,挖掘整理地方文化,弘扬传承文化遗产,凤毛麟角;家乡文化需要这些不计得失,苦苦耕耘的人,已经不多了;娱乐方式多,信息发布渠道多,可是长期无节制的使用手机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隐患,人们最终还是热衷于纸质媒体。国家实施农家书屋政策,就是从扶贫先扶智的角度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我认为应该从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与素材出发,出版像雅龙的《岁月留痕》这样的作品,让农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受到启迪教育,这对农民朋友来讲,远比空洞的说教与高深的理论容易接受。

新闻推荐

漳县:春季植树造林添新绿

本报讯(通讯员何继强李淑娟)当前,正是桃杏争艳,柳芽吐新的季节。连日来,漳县干部群众、学生挖坑、栽树、浇水,一辆辆...

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