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蜜蜂养殖铺就“甜蜜”脱贫路
本报通讯员蔡晓东
漳县坚持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核心动力,立足县情实际,充分利用天然草原面积大、蜜源植物丰富的资源禀赋,因时制宜扶持发展中华蜂养殖产业,通过“政府谋划推动、科技服务支撑、群众抱团发展”等方式,大力发展中华蜂养殖产业,引领贫困户通过勤劳双手摆脱贫困。
目前,全县已发展中华蜂养殖协会1个、中华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注册“立桥山牌”“漳东梦牌”等土蜂蜜品牌9个,带动贫困村65个,发展中华蜂养殖户2850户,带动贫困户1920户,蜂群规模达3.35万箱,年产蜂蜜17.6万公斤,实现产值2010万元,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甜蜜路”。
紧盯科技培训抓服务
漳县统筹10个合作社建成中华蜂养殖技术示范基地4个,强化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开展技术推广实训,将传统的中华蜂土法养殖(“杀蜂取蜜”)转变为活框养殖,对蜂箱木料材质、规格尺寸、蜂王品质等都作出了精确要求,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了蜂蜜品质和产量。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邀请国家蜂产业试验站专家和技术人员,省、市科技特派员,通过理论讲解、实地教学、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到盐井镇立桥山村及前进村、东泉乡黄河村等土蜂养殖基地集中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建立人才联系帮带机制,充分发挥中华蜂养殖人才示范带动作用,采取“人才+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积极引领有意愿的贫困户参与中华蜂养殖。组织技术骨干赴各乡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将培训班举办到养殖户家门口,让养蜂农户学到人工育蜂王、分箱技术等科学养殖“真经”。组织相关人员赴两当和岷县养蜂基地“取经”,将学成归来的学员组成中华蜂养殖技术服务队,针对养蜂户开展养殖技术上门服务。
目前,已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华蜂养殖培训班20余期,培训农户580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3430人次,发放中华蜂养殖技术资料9500余份。
紧盯产业链条抓效益
该县采取“协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动员组织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实现联户养殖、订单生产、统一装罐、统一收购,并拓宽超市、电子商务等销售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盐井镇成立1个中华蜂养殖协会和9个中华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立立桥山、甘弯寺土蜂养殖基地,注册“立桥山牌”“甘弯寺牌”两个土蜂蜜品牌,对会员蜂产品统一收购、包装、销售,打造全产业链式养蜂产业,养殖规模从2016年底的9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450余户1030余箱,其中贫困户110户。东泉乡成立了中华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林泉村、本本湾村、黄河村、土司门村建成“双育双富”扶贫车间4处,打造甜蜜产品交易中心、蜂产品体验店,形成以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扶贫产业链,带动全乡9个村300多户农户(其中贫困户80余户) 发展养蜂甜蜜产业。
紧盯贫困群众抓增收
该县紧紧围绕贫困户增收目标,抢抓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机遇,通过加大资金扶持、组织能人培训、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扶持壮大中华蜂养殖产业。坚持“到村到户”原则,强化项目资金支持,今年已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646.5万元,带动11个乡镇、52个村、825 户贫困户发展中华蜂养殖产业。2017 年扶持贫困户247户,每户引进中华蜂5箱,购置蜂箱15个,配备蜂衣蜂帽、割蜜刀、摇蜜机等机具各1套,户均落实帮扶资金0.8万元。2018 年依托现有中华蜂养殖协会和合作社,采取“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扶持825户贫困户发展中华蜂养殖,户均落实帮扶资金0.5—0.8万元、养殖5—10箱,预计年收入达0.5—1万元。
新闻推荐
近日,漳县法院组织新选任的41名人民陪审员进行就职任命、宣誓仪式暨任职培训会。这41名人民陪审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
漳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