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马村的“甜蜜”事业

甘肃日报 2018-08-23 04:50 大字

如何才能找到适合一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之路,是驻村帮扶干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2017年8月,定西市委宣传部选派年轻干部秦海东担任安定区新集乡进马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驻村期间,帮扶队和村民们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最终成功动员村民们走上了一条发展“甜蜜”事业的道路。近日,记者采访记录了他的自述:

我在入户走访中注意到,许多农户家中有土法养蜂遗留下来的蜂窝,偶尔一两家的蜂窝里还养着蜜蜂。跟农户交流了解到,很多村民都养过蜜蜂,养得多的有十几窝,大多数人家养一两窝。土法养殖蜜蜂,实际上就是放任蜜蜂在自家院子里筑窝,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每年,花开时节,农家院落里群蜂飞舞,美不胜收;花落之后,蜜蜂采蜜的蜜源也宣告结束,农户便会摘下蜂窝并连蜂带蜜一起煮了取蜜。用这种方法养殖蜜蜂,弊端主要有两点:一是蜂群始终难以扩大,二是蜂蜜品质不高。

在进马村,并非所有人都将养蜂当成了可有可无的“副业”。村监委会主任杨权,从1998年就开始用土法养殖蜜蜂,后来他看到外地来的养蜂人都是用蜂箱养蜂,自己便上了心,跟在后面一边学习一边琢磨。他用蜂箱取代了传统的蜂窝,用学来的取蜜方法取代了煮蜂窝取蜜的土法,蜂群开始不断繁衍扩大,如今已经扩群到十几箱,每年养蜂收入超过5万元。

走访入户时,我和杨权聊起了养蜂,听了他的经历很有感触,考虑到一方面进马村有养蜂的传统,另一方面有杨权养蜂成功的实例,便萌生了动员进马村其他村民通过科学养蜂增加收入的初步想法。随后,我在走访入户时便有目的地开始征求村民意见,并与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沟通,大家都觉得进马村有养蜂的传统,有柠条、苜蓿、荞麦等稳定的蜜源,一致同意将养蜂产业作为全村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和发展。

今年7月,在定西市委宣传部的协调下,我带领进马村7名蜜蜂养殖户到漳县专题学习蜜蜂养殖技术。

在前往漳县的路上,大家就提前进入了学习状态,一边看道路两旁的植被情况和作物种植情况,一边对比讨论着进马村养殖蜜蜂的蜜源问题,对两地养蜂的优势论长道短,信心明显增强。培训正式开始后,大家的学习态度十分认真,一边回忆着自己土法养蜂的细节,一边跟专家讲授的内容进行对比。

年逾古稀的杜金银老人是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老人以前一直把养蜂当成一种乐趣,养了十几年却没想过通过养蜂增加收入。这次培训,解开了老人过去养蜂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疑惑和难题,并开始推动个人“生活兴趣”向“技术专长”方向发展。

杨权是进马村的养蜂土专家,原本实践经验就非常丰富,但懂得越多他却学得越认真。课间休息,他都会抓紧时间与专家进行当面交流,为了方便日后交流和咨询,他还和专家相互留存联系方式;每天课后,他还根据专家讲授的内容分析进马村养蜂管理技术的不足之处,并为其他村民解疑释惑。

实地培训结束回到村里,驻村帮扶工作队组织召开了全村蜜蜂养殖座谈会。参加培训的人员悉数登场,谈收获、谈体会、谈打算,有的说得很细很实,有的话不多但很真诚。其他养蜂户和准备养蜂的农户也踊跃发言,对蜜蜂疫病防护、蜂蜜销售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祁军蓬是参加此次培训村民中的年轻人,回到家后他便前往杨权家里进行现场考察,计划购买两箱蜜蜂进行养殖。还有几户贫困户也主动上门向杨权咨询蜜蜂养殖的事。

通过这件事,我们发现进马村的产业扶贫工作有抓手了,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干成一件事,需要从多个方面想办法,从多个角度找出路。目前,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提出“一年宣传打基础、两年扩群上规模、三年提质求实效”的思路,村里成立了富民养蜂合作社,全面开展动员和宣传发展养蜂产业。

本报记者杨世智整理

新闻推荐

抵制高价彩礼,新寺镇在行动

□朱小红李宜丹编者按近期,省市县乡各级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会议相继召开,定西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整治高...

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