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明的头茬春韭卖上了好价钱 漳县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见闻
本报记者石建强
隆冬时节,本该是农闲时节,但是在漳县的部分乡镇,农民却格外忙碌。近日,记者先后深入漳县武阳、新寺、武当、盐井等乡镇进行采访,实地感受在特色富民产业的带动下,漳河两岸迸发出的勃勃生机。
周海明的头茬春韭卖上了好价钱
在武阳镇万亩无公害大棚韭菜基地里,记者看到,一座座日光温室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耀眼,菜农们正在忙碌地经营着冬季的大棚韭菜。
“从去年12月到现在,我的头茬韭菜已经卖了,再过几天,第2茬就可以卖了。”记者见到武阳镇董家庄村陈家磨社村民周海明时,他刚去大棚里查看完韭菜的长势。
周海明家里有3个韭菜大棚。“每个棚均产3000斤,第一茬每斤4元左右,第二茬3元左右,每年保底能收入4万多元,遇到行情好的一年,收入还会更高一些。”周海明乐呵呵地说,他的韭菜因品质优、口感好,颇受市场欢迎。
周海明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陈家磨社有60户人家,像他一样经营三个以上韭菜大棚的有30多户,其他农户也至少经营着一个韭菜大棚。全社在韭菜产业的带动下,家家盖起了二层楼,买上了小轿车,过上好日子。
据武阳镇副书记杨凯介绍,近年来,漳县把武阳镇万亩无公害大棚韭菜基地列为全县设施农业“两个万亩基地”来抓,镇上先后成立了农景源蔬菜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柯寨村韭菜种植协会,扶持农户建设韭菜大棚。基地涉及董家庄、新庄门、柯寨3村1185户5166人,种植规模达到13650座5610亩,韭菜亩产量达5000公斤以上,亩产值超过1.4万元,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全镇大棚韭菜连年保持产销“两旺”的势头。韭菜种植已成为种植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仅种植韭菜这一项人均纯收入可达3200元以上,有效带动139户60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
新寺早春黄瓜远销西安
说起新寺镇的黄瓜产业,许多人都耳熟能详。有着龙川河的滋养,外加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海拔低的新寺镇自古就是漳县农业丰产之地,所产黄瓜也以爽脆多汁、口感脆甜而闻名。
走进新寺镇滩湾村村民颉小红的黄瓜种植大棚,一片绿色映入眼帘,一株株黄瓜苗长势喜人,每株瓜藤都有一米多高,瓜蔓上挂满了黄瓜,色彩鲜亮,青绿逼人。(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漳县讯(通讯员李全有骆灏)时下,走进漳县每个村社,到处都呈现出浓浓年味:社火舞起来了,秧歌扭起来了,广场舞跳起来了,大红灯笼挂起来了,春联和窗花贴起来了,整个村庄洋溢着欢乐、喜庆、祥...
漳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