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乡的风俗定西市漳县第一中高二级 汪茂盛

定西日报 2017-11-29 08:12 大字

说起民俗民风,漳县的小吃是一大特色。小时侯奶奶做的猪油合儿,真是让人垂涎三尺。它的味道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中。如此好吃的猪油合儿是怎样做出来的呢?其实做法很简单:先取一些炼好的猪油,融于锅内,伴以干面烘炒,加入盐和调料,炒熟后盛于容器内做馅。再用开水烫白面揉好之后揪成一小团一小团,擀开如茶杯大小的小饼,将炒好的面包进小饼里,然后将其置于擦了食用油的锅内翻动烙熟。这样,美味无比的猪油和儿就做成了。趁热食之,酥香不腻,饶有风味。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了,奶奶由于年纪大了,做不了,吃不到它已经成为一种遗憾了。

除了猪油合还有腊肉韭菜薄馍馍、羊十道、把把肉、凉拌乌龙头、破布油饼等风味十足的小吃。

方言是民风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漳县在人类文化史上发源较早,而漳县方言是漳县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长期积累、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性语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地方特点。

在漳县,人与人交流时大多用方言。第一人称有“曹”“高”;第二人称是“扭”,就是你的意思;第三人称为“洮”。把舅母叫“妗(qin)子”,把看分水搞迷信活动的人称为“阴阳”,把扒手叫做“绺娃子”,雷阵雨叫“霈雨”,说话办事不讲道理的人叫“混水”,腭骨叫“牙叉骨”,脖子叫“板颈”,膝盖叫“磕膝盖”等。除了这些,在漳县方言中,把女子外貌美丽的叫“心疼”或“攒劲”,神色沮丧叫“焉不愣腾”,说话叫“嚼舌根”……

方言的魅力不止如此,还有些歇后语也是脍炙人口。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飞机上挂水壶——高水瓶(平),三九天吃凉粉——凉透心,龙王爷放屁——神气……

庙会是民风民俗中的另一种方式。庙会主要有:城隍庙会,盐神庙会,将军庙会,万崖寺花儿会,贵清山庙会,六位爷庙会……这些庙会成为憨厚的山区群众表达自己心愿的一种方式。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漳县没有吃元宵的习惯。这一天,是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四晚上将“先人”再接回家,设香案祭奠;正月十五早上鸣炮献饭。白天,看“马社火”、高台等;晚上烧香点烛,化纸送走祖先和各路诸神,各家各户用柴草扎一把火把,点燃后,在院子里跑一圈,意为“赶扫气”,然后在大门外或大路上丢在一处形成打团火。大人小孩争相在火堆上跳过,意为驱邪保平安,以求一年四季安康吉祥。

指导老师梁艳评语:这篇文章内容以写家乡的风俗为主,小作者不论写家乡的小吃,家乡的方言,还是家乡传统节日的纪念方式,都及其详尽,耐人品读。

新闻推荐

三岔镇人大代表助推项目建设

漳县讯渭武高速公路项目实施以来,漳县三岔镇高度重视辖区内的征地搬迁工作,组成由镇人大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组,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征地搬迁工作。在征地拆迁中,镇...

漳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