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水清河畅两岸绿 碧水悠悠润万家
渭源因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发源而得名。渭源的美,美就美在渭河的水。渭河,是渭源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源头儿女。阳春三月,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渭水河畔,徜徉在风景秀丽的滨河绿道,看那长虹卧波,绿水荡漾,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殷源远张小龙
近年来,渭源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有效”为主线,以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为目标,综合施策、水岸共治,不断提高河湖治理和保护水平,以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改善和提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健全“体制机制”
构筑河湖“坚固堡垒”
“河湖长制政策好,河湖面貌换新颜。这几年,变化大,岸绿了、水清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元古堆村村级河长董建新在巡河时用乡音传颂着河湖长制成效。
渭源始终把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建设美丽幸福河湖作为奋斗目标,强化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创新“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河长+雪亮工程”“河长+巡河员”“河长+保洁员”等“河长+”机制,建立河长会议、工作督查、验收考核、问责与激励等系列制度,设置县乡村三级河湖长511名,县乡两级警长18名,县级检察长1名,确定巡河员和保洁员431名,构建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河(湖)长组织体系,形成党政同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河长“挂帅出征”
齐心绘就“美丽画卷”
作为渭源县的一名镇级河长,赵强每个月至少巡河一次。“我们五竹镇是渭河的源头,所以巡河工作容不得一丝马虎。”他掏出手机登录“甘肃河湖长制”App,定位、拍照、上传文字和图片……一连串操作,全程记录着河道巡查信息。
河长制工作启动以来,县级总河长、各级河长以身作则,发挥“头雁效应”,带头巡河护河、履职尽责,当好河湖管理保护“领队”。在县级河长的示范带动下,各级河湖长“挂帅出征”,认真履行巡河、管河、护河、治河职责,累计巡河湖4.47万人次,召开河长会、现场办公会、工作推进会40余次,有效解决了一批河湖突出问题,水环境水生态不断向好,源头大地处处展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整治“河湖顽疾”
聚焦河湖环境突出问题,在县河长办统筹下,公安、司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成员单位组成工作专班,通力合作、精准发力,先后开展河湖“清四乱”“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清河行动”“聚焦小微边共建幸福河”“河道非法采砂”等专项行动,整治河湖“四乱”突出问题191个,清理河道建筑垃圾(渣土)、生活垃圾约2045立方米,疏浚河道20.4公里,清退非法围垦河道6.27亩,恢复水域面积25.79亩,关停拆除河道采砂厂9家,查处河道非法采砂案7起,一大批“河湖顽疾”得到彻底解决,河湖环境恢复往日的勃勃生机。
市民王先生从小生活在渭源县城,每天清晨他都会沿着渭河滨河健身步道锻炼身体,感受着渭河两岸悄然发生的变化,王先生感慨地说:“以前,河岸环境差,人们不愿意到河岸上来,随着近几年河长制的落实,河水越来越清澈了,河道两岸环境也越来越优美了,沿河散步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
强化“系统治理”
扮靓源头“生态名片”
渭源县始终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创建“党建+节水”引领模式,构建节约用水行动“223”方案制度体系,有效提升全县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2021年4月,渭源县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先后实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等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0.1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61.2%;组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和山洪沟道治理项目,累计治理河长104.22公里、修建堤防170.57公里,完成投资2.69亿元,保障河湖长久安澜。
如今,渭源县渭河及其支流水质已达到Ⅲ类以上,岸边水草丰茂,河中水鸟嬉戏,“母亲河”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水清岸绿”已成为渭河源头一张最靓丽的“名片”。
绿树岸边立,碧水桥下流。放眼源头大地,河湖安澜,水韵华章,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美景正在徐徐铺展。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渭源县河湖守护者们必将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以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为己任,做活“水文章”,答好“生态卷”,奋力描绘幸福河湖美丽图景。
新闻推荐
渭源讯(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王亚雄)今年,为贯彻落实好市党代会提出的“两聚力三强化一抓实”方略,渭源县坚定不移...
渭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渭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