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吴道子与渭源县五竹寺壁画

定西日报 2021-11-28 07:55 大字

□杨世明

吴道子(生卒不详),河南禹县人,曾在韦嗣立处当小吏,做过兖州瑕丘县尉。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改名道玄,后官宁王友,乾元初(公元758年)尚在。明清珂玉《珊瑚网》说他“早年常摹顾恺之画,位置笔意大能仿佛。”中年即有改变,行笔磊落,如莼菜条,后期形成“兰叶描”的技法特征。所作衣纹,常有飘举之势,世称“吴带当风”,用浓墨勾线,略敷淡彩,又称“吴装”。后人把他和张僧繇并称为“疏体”。区别于顾恺之、陈探微的“密体”。苏东坡这样评价他:“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吴道子是中国人物画成熟、兴盛的标志。就技巧而言,已经完全摆脱了顾恺之、阎立本还保存着的稚拙感,线描用笔上的变化也愈加丰富。

关于吴道子的遗迹,北宋人已经很不容易看到了,现在传为他作的一件《释迦降生图》,又名《送子天王图》,大约是宋人的仿作。我们只能据此研究吴派的风格和技法。

《送子天王图》部分人物头面、手臂、腿足,其中有男、女、文、武之分,粗、细、强、弱之别,身份、个性、气质也各不相同。

《历代名画记》云:“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这是指描绘须发而言,说了三个方面:一是有动势,二是须发和皮肉的协调关系,三是笔力的劲健。人物面部的刻画,因身份(天王、文臣、武将、神女、鬼怪等)的不同而不同,表情也随情节的变化而各异,或平和温静,或横胥激怒,五官的描写既合乎解剖结构,又简练生动。用笔的提按转折,不但吻合肌肉的组织和走向,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臂、腿、手、足的处理,一样因人而异:神女纤巧细秀,武将饱满有力,对于神怪,则采用粗细变化较大的兰叶描,并佐以淡墨的渲染;特别突出骨骼肌肉的起伏,给人苍健之感,其生活原型,应该是下层劳动者。

吴道子出身画工,后来入宫。他的这一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可以想象,他深厚的写实功底,来源于深厚的生活基础,大量的写生或默写。

值得一提的是,《送子天王图》与敦煌壁画不同,印度神话故事在吴道子的笔下变得中国化了,人物形象及服饰都汉化了。

《送子天王图》中的三个人物——端庄肃穆的净饭王(怀抱孩子者)、诚惶诚恐的天神(三面六臂伏地者)和洒落前行的神女,着重说明吴氏衣纹线描的特色。

比较顾恺之和吴道子的用线,我们可以发现吴氏的线描,格外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起落、顿转、粗细、缓急变化所产生的强烈节奏感和力度感。图中,净饭王衣纹用铁线描,金勾铁划,转折分明;天神衣纹用兰叶描,略带侧笔,犹如作书撇捺,首尾尖细而中段粗圆,表现其匍匐之状非常恰当;神女衣纹作飘举状,显示出临风前行的动感,而区别于前二者,这就是“吴带当风”的特色。

横溢的才华和艺术激情形成了吴道子的艺术特色。吴氏该图,以线为主,局部略辅以淡墨,未设色,属于“白描”的新形式。这种“白描”手法大约就是吴氏开创的。

宋代苏州瑞光塔《四天王像》中的两神临本。原画墨笔设色,绘于木板之上,留存完整清晰。从人物神态、造型特点到线描方法(兰叶描),诸方面都与吴氏画风相近,可以看作是吴氏传派的作品。

在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盛唐,文学、艺术无不显示出其恢宏博大的气概。诗人李白、书家张旭、画家吴道子都有着豪放的共性。据记载,吴道子曾请裴旻将军舞剑,“观其壮气”,裴舞毕,吴奋笔作画,“俄倾而就,有若神助。”正如张旭观公孙大娘及其弟子舞剑器,书法大进一样,说明他们胸中的丰富积累,需借豪壮之气来引发,他们作品的豪迈气息,是在激情的驱使下完成的。借史记故事中这最为悲壮的一页,用《送子天王图》笔意,企图反映吴氏的豪放风神。

五竹寺位于渭源县城西南12公里的五竹镇秀峰山上,原名秀峰岩寺。公元五世纪初,随建文帝出走之遗臣郭节隐居于此,因移南山五色竹子植于禅院,自号五竹僧而保名。该寺在距山顶十多米的悬崖上凿石窟二十多间,洞底部穿檩架梁而成,横栏悬柱,明椽亮瓦,虚底单檐长廊,一连四五十楹。三宝殿内毁于明末兵燹的《送子天王图》,据《渭源县志》《渭源史话》《人文渭源》等史料载:“是唐人吴道子所画”。

诗人吴镇有诗赞曰:“寺名五竹枕南岗,钟磬声中绿筱长。若使七贤游此处,也应随列黜山王。”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游五竹寺时题联:“五竹交相辉,万松成大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山会之日,附近村民和众多游客都会前来焚香朝拜、游玩休闲。如今的五竹寺,已成为一座访古探秘、休闲娱乐的文化名山。

新闻推荐

“箱包车间”让家门口就业不再难

近日,渭源县清源镇卓峰箱包制造车间的陪读妈妈们正在按照客户需求抓紧缝制箱包。该车间采取“党组织+公司+车间+农户”及...

渭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渭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