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的幸福“菜”事
本报记者牛小栋石建强牛静文
立秋时节,安定区的高原夏菜全面进入收获季。汽车驶出城区,沿着311省道一路向西,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长势喜人的蔬菜,大地仿佛铺上了绿“地毯”,这是安定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田地里,三五成群的菜农们忙着收菜,荡漾起阵阵欢声笑语;蔬菜收购市场内,大大小小装满各类蔬菜的车辆停在恒温菜库前,喜悦的笑容绽放在人们的脸上。
截至目前,安定区已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6万亩,预计蔬菜总面积可达20万亩,总产量140万吨,总产值30亿元左右。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
安定区高峰乡地处半阴湿浅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种植高原夏菜。
高峰乡牌坊村村民汪彦清家今年共种植了18亩甘蓝,他和妻子一个上午就收了5000斤,装满了自家的农用三轮车。
“从四月中旬开始种甘蓝,“两天一雨,两天一晒”,除了栽的时候浇了一次水,再没浇过,菜长得特别好,我们这里特别适合种甘蓝。”汪彦清说,“今年甘蓝行情好,我们高峰的甘蓝现在真的是“金蛋蛋”!”
据高峰乡副乡长闫伟介绍,该乡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创建蔬菜名优产品,实现了蔬菜品牌化销售,全面打响了高寒无公害蔬菜品牌。同时,以牌坊、关庄、麻地湾三村为中心建立了一个5000亩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有效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近年来,安定区着力打造特色品牌,让安定蔬菜“走出去”。2018年,安定区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锐”“内官”等蔬菜产品商标,同时,安定区甘蓝、大白菜、辣椒、马铃薯等多个农产品获得了农业部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安定蔬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四通八达拓展稳定销路
走进位于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定西宏远恒温保鲜有限责任公司,这里车来车往、热闹非凡,叫卖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和嬉笑谈话声中夹杂着全国各地的方言。
定西宏远恒温保鲜有限责任公司占地70亩,共建有58个恒温菜库,每天的交易出库量达1800吨左右。八、九月份是这里最繁忙的时候,每天24小时营业,来自全国各地的“菜老板”来到安定收购蔬菜,恒温菜库非常抢手。
来自贵州的客商龙女士说:“安定的甘蓝,菜叶嫩绿,菜根比较小,品质好,发到全国各地都非常受欢迎。”
广东汕头的陈先生从2006年开始就来到安定收购蔬菜,他说:“我每年都来,租了三个恒温菜库,主要是收甘蓝,一天能收80吨。白天收,现场打包,晚上把当天收的甘蓝全部装车运到汕头的市场去销售。”
近年来,内官营镇借助民间聚资及招商引资,先后在镇内建成蔬菜恒温储藏库11处360间,日储藏量可达万吨以上。蔬菜上市期间,由200多人组成的营销队伍在全国各大市场开展对外营销,并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省市开辟直销窗口33个,年销售量达40万吨。
勤劳致富走向小康生活
在安定区高峰乡牌坊村的剧场前,村民田宏夫妇和常富强夫妇正忙着给自家的甘蓝套保护套,随后将菜装到菜商的车上。现场称重付款,田宏高兴得合不拢嘴,“我卖了2500斤,常富强卖了3100斤。一斤1.35元,一车菜几千元,好得很!”
交易结束后,菜商张先生对他们说:“明天的甘蓝直接拉到我这儿来,价格上绝对不亏你们!”
近年来,安定区科学合理布局,采取“高原夏菜与反季节蔬菜相结合、精细化蔬菜与速生叶菜互补、早中晚搭配、一年二至三茬”的种植模式,建成特色鲜明的市郊芹菜、西南部甘蓝和旱地蔬菜等三大区域化特色蔬菜种植基地,有力地辐射带动了特色蔬菜产业在浅山区兴起发展,促进全区蔬菜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在安定,种菜致富的故事比比皆是,成就了一个个“绿富美”。1990年出生的常学良是内官营镇乌龙村村民,他家今年种植了60亩甘蓝,一亩净收入5000元左右,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兰州理工大学就读的李红星是渭源县路园镇人,每个暑假他都来到常学良家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摘菜、装车,一天工资150元,一个假期能挣五六千元。”李红星笑着说,“每个假期来到内官营,看到这里勤劳的菜农和丰收的蔬菜,就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在定西宏远恒温保鲜有限责任公司,和李红星一样,同为大学生的马小婷正手法娴熟地给甘蓝套上保护套,像她这样的包装工人遍布宏远公司。
一业兴,百业旺。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使广大菜农收入猛增,同时也带动了劳务、餐饮、住宿等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仅劳务产业一项,内官营镇每天从事蔬菜采摘、搬运、包装的务工人员达4万多人,年实现劳务收入7.2亿元。
安定菜,幸福菜。如今,安定区高原夏菜已经成为安定享誉甘肃的一张重要名片,成为安定人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
新闻推荐
□郭建民到元古堆车随绿道漫山来,层叠家园锦绣台。还赤还橙花百合,疑晴疑雨画三回。迷离草地梅花鹿,美丽村庄元古堆...
渭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渭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