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农家的图章□ 杨世明 杨宗卿
在我的老家渭源,大多人家都有一盘石磨。有的是单家独户的,有的是兄弟几家合用、共有的。它像一枚农家的图章,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石磨,顾名思义,就是指上下两扇都是用石头制作的磨盘,是乡下人用来加工小麦、玉米、荞麦、糜谷等粮食的必备工具。下扇中间安好磨轴,上扇中间则有相应的磨眼,上下两扇相吻合;上下两扇都由石匠凿刻出一条条斜形的磨齿。同时,用土坯做好圆形的磨台,用泥抹光。安好磨子后,定好拴磨绳的短柱子,穿上磨棍,倒上粮食颗粒,就可以一圈一圈推磨磨面了。随着磨盘的转动,粮食从上扇磨眼中一点一点地流下去,慢慢磨成面粉。
在那个石磨数量不多的年代,我家的石磨给左邻右舍提供了不少方便,他们经常背着小麦、糜谷、荞麦等到我家来磨面,所以我家石磨闲置的时间不多。
“推磨,推得麦子稀巴烂;推磨,推得荞麦角不全;推磨,推得糜谷黄灿灿。”这是一首充满乡情的山歌,至今还依稀回荡在我的耳畔。
石磨,属于乡村,属于农家。它是乡土文化的一枚图章,深深地印刻着浓浓的乡情,默默地守候着宁静祥和的乡村。到了1974年秋天,农村里有了用柴油机带动的钢磨,噪音很大,一袋子麦子一根烟的功夫就磨完了,一下子减轻了石磨的负担,不过除了麦子、玉米用钢磨加工外,荞麦、糜谷还是用石磨加工,但毕竟量少。1986年秋天,村子里通上了电,于是又淘汰了柴油机,有了电磨。但石磨还是没有下岗,因为想吃荞麦凉粉,想用荞皮子装枕头,还得用石磨。
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石磨再也没人推了,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机械化加工粮食的今天,对久居城市的年轻一代人来说,吃着超市里的那些“精粉”,是怎么也体会不到对石磨的感情的。因为,他们从没见过、没吃过自己加工的粗粮。
石磨,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一粒粒五谷杂粮被转成文化,日子就在一圈一圈的转动中悄然流逝。那土坯砌的磨台,杂木做的磨棍,虽已失去当年的容颜,但两块石头做的一合磨盘仍旧紧紧咬合在一起。而今石磨老了,我也走出农村老家50多年了。但那石磨伴随着的乡愁,永远植根在我的心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蔺泽华)6月1日至5日,市政府督查组对市住建局“1+6”“3+6”系列政策落地补欠收赶超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
渭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渭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