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都之光 记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原所长、“情暖定西”典型人物入选者王一航

定西日报 2020-01-17 07:45 大字

本报记者朱红霞

在定西,在甘肃,一提起马铃薯育种,人们就会想起一个温暖的名字——王一航。

他是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30多年来,他一头扎进定西市高寒阴湿贫困山区渭源县会川镇开展马铃薯育种研究,把一生芳华奉献给了马铃薯事业。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个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5000余万亩推广面积、60多亿元新增产值……王一航用全部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陇薯传奇的辉煌篇章。

回报桑梓薯都功臣

“我老家渭源县五竹镇是个苦地方,我是吃洋芋长大的农民的儿子,我最了解农民对洋芋的感情和期望。”怀着对故土的无限深情,1982年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的王一航放弃省城工作的机会,主动前往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设在渭源县会川镇的马铃薯育种站工作,开始了长达37年的“洋芋人生”。

“小时候饿肚子,是洋芋蛋救了我和乡亲们的命。家乡土地最适合种洋芋,我就想育出好种子,让乡亲们种洋芋脱贫致富!”怀着这样朴素的梦想,王一航把自己的生命和马铃薯紧紧连在了一起。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育种研究之初,王一航就把研究的突破点放在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选育上,确定了高淀粉马铃薯育种的目标。要知道,在当时国内马铃薯界都热衷于高产量与抗病性马铃薯育种之际,这一“前卫”研究目标还颇受非议,但王一航却迎难而上,向高淀粉马铃薯育种孤军奋战,决心要选育出叫得响的马铃薯新品种。

马铃薯育种研究是个苦差事。王一航索性把马铃薯大田当成了实验室,事事亲力亲为。为精准保证株距,他自己动手扶犁播种;他时常戴着一个破草帽蹲地里观测、度量、记录数据,风雨无阻;挖洋芋时他总是守在地里,只为“拿到精确数据”……他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办公室和电脑前选不出好种子;守在地里,才会有收获!”

就这样,王一航在渭源县会川镇的省农科院马铃薯试验田里“种”了30多年地,从风华正茂到两鬓白霜。只是这个头戴草帽、脚穿球鞋、裤脚高高挽起的“农民”与当地老农不同的是,他精心侍弄着洋芋地,画行讲究端直,点播严格距离,每粒种子都有编号,消毒液浸泡后才下种。春天,他盯着洋芋地,忙着记录成千上万株洋芋出苗的情况;夏天,给洋芋授粉、杂交、套袋、编号、挂牌,他顶着毒辣辣的日头忙着记录检测,风雨无阻;秋天,他挖出洋芋蛋,称重、测量维生素、干物质、粗蛋白等指标;冬天他还要定期监测窖藏洋芋的发芽、发病、休眠期……

辛勤耕耘年复年。直到1995年,王一航终于成功选育出第一个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

陇薯3号,是国内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马铃薯新品种,达到国外高淀粉育种的先进水平。该品种现已成为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和淀粉加工专用品种,成为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知名品牌,种植范围还扩大到西北各省区。

“以前7吨鲜薯才能加工1吨淀粉,陇薯3号,6吨甚至5吨就能加工1吨淀粉。”陇薯3号直接催生了定西一家家淀粉加工企业。2002年,又选育出了陇薯8号,淀粉含量在22%至27%。2006年,定西向天津发送4列马铃薯精淀粉专列,开了全国淀粉专列的先河。2018年退休时,王一航选育成功了12个品种,其中陇薯6号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国家级马铃薯新品种,油炸食品及全粉加工专用新品种陇薯7号、LK99,填补了西北地区该类专用品种缺乏的空白。先后有10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王一航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陇薯系列新品种,丰饶了曾经贫瘠的陇中大地。是他,用一粒种子,把苦甲天下的定西,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中国薯都。

科技富民情暖陇原

王一航是农民的儿子,他想得更多的不是靠育种收获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他常说:“农业科研成果再多再好,农民用不上,那也是白搭。”这是王一航开展马铃薯育种研究的初心。

这样的初心,让王一航总是把农民的利益当成自己最大的心愿。选育新品种时,他总是将农民的评价作为品种评价的重要标准;在研发新技术时,除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外,总是千方百计降低开发成本。在研究开发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技术时,为了能让农民买得起种薯,他想尽一切办法:改传统的试管苗电灯光培养为日光培养,将培养容器由三角瓶改为罐头瓶,培养水也由蒸馏水改为自来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繁育成本,让脱毒种薯走进了千家万户。

“成本低了,种子就便宜了,老百姓才能种得起呀。”王一航说。

王一航深知农民光用得起还不行,还要科学种植。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新品种的繁育技术和栽培技术,王一航又积极投身农民马铃薯技术培训。除了搞科研,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奔走在甘肃中部马铃薯主产区的田间地头,把广阔田野变成了他传授马铃薯栽培技术的大课堂。

2007年正月,王一航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在永安村麦场上讲了两个多小时,农民没一个走的。随后他又在崖湾小学一间教室里开讲,崖湾村、文昌村、中和村农民闻讯奔走相告,教室里里外外挤满了人。听了讲座,这里的农民第一次知道了马铃薯环腐病、黑茎病的防治办法。

王一航来到老百姓中间,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那样亲密与和谐。他经常是走到哪儿,就把培训班办到哪儿,把农业科学技术讲到哪儿。37年来,他累计组织举办农民培训班300多次,培训农民超过3万人次,先后帮助省内外10多个县区的农技部门培训了一大批马铃薯脱毒繁种技术骨干,还受聘担任定西市、张掖市以及10余县区马铃薯产业技术顾问。种薯外调时节,他又忙着当起了“推销员”,每年经他介绍调出的马铃薯良种都在数百万公斤以上,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一航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曾经只用来填饱肚子的“麻洋芋”,变成了市场欢迎的薯片、薯条、薯泥等快餐食品,变成精深加工的淀粉、全粉、变性淀粉等产业原料,远销东南亚、欧洲、俄罗斯,更让定西的马铃薯走出甘肃走向全国,推动马铃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定西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王洋芋”“王科学”,甚至传唱着“王一航,洋芋王。要想生活强,就找王一航!”这样的顺口溜。

如今,王一航主持的甘肃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站,现已成为全省及西北地区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成为“农业部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使所在地的渭源县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使定西市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薯都”。

王一航是将马铃薯育种研究做到极致的人。他把党和国家关心农民的衷情,全部注入了农民期待收获的土壤,用一生的努力让父老乡亲靠洋芋富起来、过上好日子。他用自己毕生的智慧和汗水,践行了一个农业科学家情暖民心的使命。

他是“甘肃省科技功臣”,主持建立的马铃薯种薯高效低成本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和脱毒种薯推广网络,开创了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繁种产业新局面。他是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岗位科学家、全省公认的马铃薯学科带头人。他的深情感动甘肃,温暖定西大地!

新闻推荐

渭源县妇幼保健站健康教育进校园

为加强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切实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质量,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

渭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渭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