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穿越时空的相遇

定西日报 2019-11-24 07:49 大字

□陈丽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在《鱼化石》中将笔触伸向远古,让读者跟随作者去想象亿万年前的那个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在渭源县博物馆,就有一件保存完好的鱼化石,让人叹为观止,它就是侏罗纪鱼化石。

这件鱼化石1987年出土于渭源县清源镇漫庄村,据专家考证,该化石为侏罗纪鱼化石,距今已有1.5亿年。侏罗纪鱼化石长31厘米,灰褐色的沉积岩质,分为两块(原本是一个整体),阳面有凸起的鱼化石,阴面为凹形,仅有鱼鳞痕迹。

鱼化石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鱼的尸体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沙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沙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且十分坚硬,这就是“鱼化石”。

还有另一种解释,由于剧烈的地壳活动引发的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使得海洋鱼类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量的泥沙或火山灰包围,经过高温高压,泥沙板结石化成岩或火山岩冷却石化成岩,随着地球板块的运动被抬出水面,而在泥沙或火山灰里的鱼经过亿万年的等待,终于被风化裸露,被世人看到。

事实上,甘肃的鱼化石在古书上很早就有记载,如宋朝的杜绾曾在《云林石谱》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今陇西地名鱼龙,掘地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与湘乡所产不宜。岂非古之破泽,鱼生其中,因山颓塞,故岁久土凝为石,而至然欤。”资料同时显示,在甘肃侏罗纪化石中发现最多的也是鱼类化石。

此外,渭源县博物馆还收藏了三趾马牙齿化石。这件化石呈淡黄色,自然牙齿状。经考古鉴定,三趾马出现在大约1000万年以前,由草原马进化而来,身体要比现在的马小二到三倍,但身体构造已与现在的马相当接近,前后足均有三趾,但仅中指显露,其余二趾开始退化,已经开始用单蹄奔跑。在甘肃陇东、河西地区,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三趾马化石。

除了侏罗纪鱼化石和三趾马牙齿化石,渭源县博物馆还收藏了更新世牛角化石、更新世鹿角化石及更新世狼鳍鱼化石等古生物化石。由此可见,在距今1亿年以前,渭源河湖密布,气候温暖,而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境内地形逐渐演变,气候变冷,日渐形成今天的地形气候环境特征。

化石无声,却见证了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变迁。今天,当人们站在化石面前,亿万年前的记忆和传说,正模糊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新闻推荐

渭源文化惠民“强”精神

渭源县着力做细做实脱贫攻坚精神扶贫工作,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日,该县组织书画家在...

渭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