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味象入古出新 在榕定西籍青年画家裴书鸿其人其画本报记者 宋伟 杨晓军

定西日报 2019-04-14 08:48 大字

在福州采访期间,偶闻定西籍青年画家裴书鸿名噪福州画坛,遂前往拜访。不巧的是,裴书鸿去天津,只能与裴父聊叙乡情。

裴书鸿,生于1986年,甘肃渭源人,受家风熏染,加之调教有方,少年已成大器。

裴氏家族是书香世家,文脉相承。裴书鸿的伯祖父裴建准以书生从戎,身为武将却雅爱书画,造诣颇深。伯父裴广铎是甘肃省著名画家,尤以版画和漫画见长。父亲裴广琥习书数十载,颇有风貌。

裴书鸿自幼聪慧,异于常人。据裴广琥回忆,他在乡间教书时常将4岁的裴书鸿带在身边,小小年纪的裴书鸿就能将学生们跳绳、跳舞、滚铁环的样子画得惟妙惟肖。

发现孩子有绘画方面的天赋,裴广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上世纪80年代,农村生活相当困难,很多孩子都没条件读书,但裴书鸿是幸运的,当老师的父亲给了他良好的启蒙教育。

裴广琥说,那时候教师工资很低,为了给孩子买画画的颜料,经常节衣缩食,连一碗牛肉面都舍不得吃,画纸则是到处捡来的废旧纸张。

裴广琥将儿子从四岁至高中时期的画作,全部装订成册,一本本泛黄的小册子不仅浸透着父亲的大爱,也见证着裴书鸿的一路成长。

2004年,裴书鸿不负众望,如愿考上天津美院中国画系,师从霍春阳等天津美院诸先生,专攻花鸟写意。

在天津美院,裴书鸿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对生活的真悟,画技突飞猛进,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妻子的许静怡。

“裴书鸿在上大学的时候,真的是那种出类拔萃、数一数二的人物。”许静怡对丈夫的崇拜之情至今依然不减。

许静怡说,大学期间,裴书鸿作画时身边经常有很多围观者,由于他从小就接触国画,自然比其他人懂得要多,也更受老师们的欣赏。

“我和他交流时,经常就某些观念和技法与他产生争执,他不但不恼怒,还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我。”正是基于这种艺术上的经常性切磋,爱情的火花很快在两个人间迸发。

大学毕业后,机缘巧合下裴书鸿到福州画院供职,成为青创室的画师,同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其妻则进入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裴书鸿作为一个西北汉子,历经北方的粗犷,温婉的南方便成为其向往之所。在艺术的道路上,裴书鸿对创作方向的思考,也成为他选择在福州生活的重要因素。

来到沿海城市福州,裴书鸿感受到闽越文化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底蕴。近代以来,以林则徐、郭尚先、吕世宜、沈葆桢、陈宝琛、严复、郑孝胥、林森、弘一法师为代表的福建书坛,人才辈出,灿若星辰。以郑乃珖、陈子奋、潘主兰、沈觐寿为代表的“闽都画派”更是名震四海。

徜徉于艺术的海洋,裴书鸿承古融今,他的创作思维得到了充分放飞,很快在福州画坛小有建树,引人关注。

细研裴书鸿花鸟小品,自有一种不同韵味,既吸收了北方画派粗线条式的水墨渲染,又迎合了南方画派喜用浓墨重彩的炫丽画风。

在裴书鸿的笔下,花草、果蔬、虫介、翎毛,或工或写,皆渊源有自,水墨设色,亦挥洒自如;尤可怪者,若马羊猿猴刺猬狐狸,或立于雪野,或援于枯木,或藏身苦谷幽壑,皆须毛蓬张,涩涩杀纸,于荒寒景致中特显勃然生气,此种题材于小桥流水的南方,自有一种“执铜板铁琶,歌大江东去”的气概。

裴书鸿画作中,常见一些猫、猴、松鼠、八哥和翠鸟之类的灵动之物,它们顾影自怜,俯仰花枝间自有一股灵韵漫溢,流露画里画外。

荷塘、湖面构成了南方人重要的生活场景,在裴书鸿的作品中,平静的荷塘、湖面,不但生长了荷花、芦苇、蒲草、红蓼、浮萍,还有浮游的鸭子、停在荷茎上的翠鸟,这种动静结合的自然生态之韵,充满勃勃生机,蕴藏神秘之感。

这一切与裴书鸿对生活的细腻触感有关,在野外写生中,他曾多次被大自然的美丽所迷醉,所以才创作出一系列让人叹赏、陶醉的生态花鸟画。

在裴书鸿中国画作品展上,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州画院名誉院长王和平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王和平先生评价他的画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浑厚而不失灵动。裴书鸿出生在甘肃定西,黄土高原气势雄健,培养了他质朴憨厚的性格,而灵动的气息又源于他在山青水秀的福州生活多年。南北两地的生活、求学经历,产生了与众不同、浑厚而又灵动的画风。二是华丽而不失儒雅。裴书鸿绘画题材广泛,工写皆能,许多作品赋色华丽又清新典雅。他平日读书、习字,到处求学,一直保持学子的心态,去俗入雅,因此画里流露出可贵的人文精神。

经过不断努力,裴书鸿画技日趋成熟,当属青年画家潜力股。假以时日,以其才华与勤奋,必能为东南画坛开一生面。

新闻推荐

农民工工资支付公示

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G75)渭源至武都建设项目房建工程第一合同段由中铁三局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现将我项目经理部...

渭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