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三变”改革激活农村一池春水

定西日报 2019-03-11 08:30 大字

本报记者郭建设杨晓军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广袤的农村大地已经迸发出勃勃生机。

在渭源县路园镇大路村蔬菜种植大户王金柱的育苗棚里,几万株水培菜苗正在茁壮成长。

在陇西县云田镇上大道村,一座座香菇大棚鳞次栉比,每天所产的香菇销售一空。

在安定区口镇赵家铺村,50座日光温室全部投产,西红柿、辣椒等反季节蔬菜长势喜人。

……

近两年,一场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激发了农村发展新动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和脱贫攻坚的“助推器”。

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将弃耕多年的土地入股到农业开发公司,不需自己耕种,一到年底还有分红。”这是会川镇干乍村村民黎明学对“三变”改革的简单理解。

2018年,干乍村30户农户以200亩土地入股甘肃永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金丝皇菊,企业每年给农户每亩保底分红500元,三年后视企业经营效益逐年提高分红比例。同时,村上引导动员28户贫困户将土地入股甘肃中亚高原生态饮料有限公司,建成200亩高原红大果沙棘种植基地,每户每亩保底分红400元。

像干乍村一样,定西市广大农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扶贫开发项目,将闲置的耕地、林地、草场、荒山、房舍等资源流转给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民俗展示、休闲养生等产业,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土地,唤醒了“沉睡”的资产,还使昔日不起眼的撂荒地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钵钵”。

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入股耕地14.09万亩,入股林地、草地及水域3.27万亩,入股房屋、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2948.6万元。将闲置资源折股量化为集体或农户股金,通过集中开发或投资入股经营主体,实行按股分红,让“死资源”变为“活资产”,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

“听说村里要建养殖场和蔬菜种植基地,不用老百姓投一分钱,每年还有分红。”这样的好事,对于渭源县上湾镇侯家寺村的村民裴书忠来说,刚开始根本不相信。可是,当2018年的日历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全村3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存折里分别多了1000元的现金收入。

“不用自己操心,还有1000元的分红收入,而且要连续分红15年,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说起分红的事,裴书忠喜上眉梢。

2018年,侯家寺村整合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64万元,加上村集体资金75万元,以户均1万元的标准,折股量化投入到南谷田园扶贫车间,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侯家寺村的扶贫模式,在定西市绝非个案。目前,全市参与“三变”改革的895个行政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主导思路,整合各类资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光伏发电、休闲旅游及林果经济,不仅使分散的资金形成合力,也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投入农村“三变”改革的各类财政资金达9.63亿元,村集体资金入股1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34亿元。通过将财政资金折股量化为村集体和贫困户股金,形成“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资金运作机制。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效破解了村集体“无钱办事、无业成事、无人管事”的难题。

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做梦也没想到,农民竟然可以变身“股东”,既能拿分红,又能领工资。”年过半百的宋世录,因为村里建起的金丝皇菊产业园,彻底改变了他的传统农耕生活。

宋世录是渭源县会川镇干乍村阳屲社村民,守着20多亩薄地,只能种些小麦、大豆、洋芋等低产作物,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2018年,干乍村引进甘肃永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金丝皇菊,宋世录果断将自家10亩耕地入股,一年收入1万多元。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他,在皇菊生产季节,又到产业园务工,一个月有1500元的工资收入。

在农村,遍地开花的产业基地,不仅让农民实现“股东”身份的华丽转变,也让其实现家门口就近务工,转身成为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

“原来担心搬迁到川区后没地种,生活没有保障,没想到搬下来不仅住上了别墅,还摇身一变成为上班族。”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张映兰兴高采烈地讲述起自己近两年的生活变化。(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世行贷款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马铃薯种薯采购招标公告

按照世行项目的采购要求和程序,本着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计划现以社区参与当地...

渭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