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文明的“探秘者” 记定西市文史研究员杨世明□ 本报记者 王长华

定西日报 2019-01-21 08:48 大字

2001年4月,杨世明先生被政协渭源县五届委员会聘任为渭源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渭源县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编审;2005年1月,被渭源县人民政府聘任为《渭源县志》编纂、《渭源史话》编辑;2009年2月,被定西市政协聘任为文史资料研究员,先后在《甘肃文史》《民主协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对外宣传渭源的文史资料150多篇,部分文史资料在《甘肃红色故事》作品选、《甘肃决战贫困》《甘肃文史》上发表,特别是《首阳县、渭源县建置沿革变迁史》《渭源灿烂的远古文化——石窟艺术》《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再续华夏文明辉煌新篇章》《一座伴随明王朝诞生的灞陵桥》等文章,在有关报刊杂志发表后,在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5年,杨世明接受聘请,编纂《渭源县志》,首创了渭源日出时间表,受到《渭源县志》(1986-2007)评委和专家学者的好评:“全省罕见,渭源首创”。

自2010年8月完成《渭源县志》编纂后,他退而不休,又投身到渭源民俗文化的挖掘、搜集和整理中。当时,他已年过花甲,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多年来,这位饱经沧桑的学界长者,锲而不舍地为“华夏文明渭河源”寻根觅祖,终于再结“硕果”。

2009年,他编著出版了《故土情深》一书,约20多万字。有论者赞道:“杨世明同志编著的《故土情深》一书的出版发行,为定西市文化园又添新枝……是杨世明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40多年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在闲暇之余挖掘传统文化的结晶。”

2011年,杨世明编著出版了32万字的《渭源民间故事》一书。

在古老神奇、文化底蕴深厚的渭源大地上,到处流传着生动鲜活的民间故事,俗称“古今”。为了将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存下来,杨世明利用三年时间,走遍了全县217个村社,采访了民间说唱、讲“古今”者300多人,在整理过程中又进行提炼和再度创作,整理出了190多个民间故事,遂成就了这本洋溢着泥土气息的故事集。论者认为,《渭源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从形式到题材,都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那些有关渭源地理人文的篇章,更是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杨世明先生是位热爱地方文化的热心人。

2013年1月,杨世明接受了甘肃省广电总台四集电视纪录片《探秘渭河源》摄制组及渭源电视台关于渭河源文化的专题采访,他以渭河沿岸的水磨坊为例,讲述了以人文的精神探视渭河、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渭河、从客观的态度展现渭河流域现状,最终凸显“渭河文明”具备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突出渭河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即: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是从渭河发芽,流淌着投入黄河的怀抱的……

是年10月,杨世明又完成了35万字的《渭源民俗》一书。中国民族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马自祥教授在序言中写道:“《渭源民俗》使许多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保留了下来,如打西番婆舞等,是渭源民俗的精品,犹如看到渭源的历史,《渭源民俗》是一份名副其实、风格浓郁的关于渭源民俗的文化“快餐”,是研究渭源的重要史料之一,并对挖掘整理、弘扬开发渭源民俗文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2014年,他完成了《会川建县史略》一书的编辑,由渭源县政协出版发行,填补了会川无建县史的空白,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

2017年,杨世明完成了《陇右红色记忆》一书,被定西市委、市政府评为“文艺百粒种子工程”一等奖。

李金川先生评价说:“杨世明先生是一位追求不止、笔耕不辍的人。该书是他多年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书中内容,有些剪裁于报纸书刊,有些摘录于档案资料,更多的则是作者奔波走访当事人或知情者座谈了解,口述笔录,整理而成。被采访者大多是耄耋老人,即将步入百年。这种抢救性的挖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显得更有意义,由此得来的资料也更加弥足珍贵。书中辑录的资料,或是散落在民间的记忆碎片,或是深埋于馆藏的片言只字,世明先生经过搜集整理,归类排序,补充完善,把它们全面、系统、翔实地展现给读者,难能可贵。该书是历史资料簿,也是红色教科书,是我们了解过去,面向未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好书。”

新闻推荐

誓“拔穷根”奔小康 致富路上“领头羊” 记市四届人大代表、渭源县莲峰镇绽坡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东

■本报记者石建强绽坡村是渭源县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之一。2010年,李海东当选为镇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面...

渭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