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定西四十年 社会民生大发展

定西日报 2018-12-25 08:48 大字

改革开放40年来,定西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本报记者杨晓军

“网络课堂”让乡村孩子共享教育阳光

寒冬时节,走进安定区李家堡镇中心小学,一间15平方米的教室里,美术老师郑红亮正调试着电脑设备,整理手工制作材料,随着电脑中的上课铃声响起,屏幕中出现了听课的学生。

自开设网络直播课以来,这种形式的美术课,郑红亮已经上了20多节。每次网络直播课,她都要花很大心思去准备,仅制作一个包括声音、图像、视频的多媒体课件就花费很多时间,但每当想到一堂40分钟的美术课能给周边山区学校的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小学生带去快乐,郑红亮就感到很欣慰。

借助一根网线,一台多媒体一体机,一支麦克风,一个摄像头,就可以架起城区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之间的桥梁,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这样的情景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我是1972年到1976年上的小学,那时候别说网络课堂了,教室里的板凳和桌子都是土台子,黑板就是水泥墙上刷一层墨汁。”说起小时候念书的条件,何其鼎老师感慨颇多。

在教育战线耕耘32年,何其鼎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定西教育的发展历程。从破败的校舍到花园式学校,从简陋的课桌到电教化设备,从尘土飞扬的操场到塑胶体育场……何老师对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改革开放40年,全市教育事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革,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学校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更具活力,教育各种要素水平越来越高,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数据链接:截至2017年底,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49所,在校(册)学生46.19万人,教职工3.84万人。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4.89%、92.74%和93.65%。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市高考录取率由1977年的1.75%提高到2018年的77.74%,40年累计向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343405人,培养具有高、初中学历的较高素质劳动者80多万人。

咱农民也有了“健康档案”

自从配备了“健康一体机”,安定区口镇赵家铺村的村医苏泽比以前忙多了,每天来村卫生室测心电图、血压、血糖的村民让他应接不暇。

“我们村有1886人,其中高血压178人、糖尿病44人……”苏泽对全村人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

据苏泽介绍,健康一体机是一款适用于农村卫生室需求的低成本、数字化、智能化的健康检测设备,将9种设备的功能整合为一体,可以快速检测心电图、心率、血糖、血压、血氧饱和度、尿常规、总胆固醇以及体温等健康数据,在设备联网状态下能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云平台传送至个人健康档案。

“要不是现在医疗条件这么好,像我这个年纪,早都埋土里了。”当苏泽准备给80岁高龄的朱克信老人量血压时,老人家还不忘和他开玩笑。

“现在,村里80、90岁的老人比比皆是,这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不多见的。那时候人们生活困难,医疗水平也低,所以人的寿命普遍不长。”苏泽说,现在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每年都要给村民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都能在萌芽状态被及时发现。

慢性病一直是威胁农民健康的隐形“杀手”。渭源县五竹镇五竹村村民温跃强说,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折磨一度使他失去生活的信心。2015年,渭源县开展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后,由包村干部、计生专干、乡镇医生和村医组成的“4+1”健康服务团队,对温跃强开展了随访干预和健康教育,确定村医毛学勇和镇卫生院的杨建平为他的“家庭医生”,定期上门开展诊疗,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打开温跃强的健康档案,个人情况、生活方式、疾病用药、健康评价、体检记录、健康随访等内容记载得十分详细。“家庭医生按时上门,除了检查治疗,还进行健康教育。”温跃强说,接受健康教育后,他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戒掉了烟酒,饭菜以低盐为主,血压得到了控制,糖尿病也有了好转,不用住院病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改变不止这些,医疗设备从过去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现在的CT、核磁、四维彩超,住院条件从过去的大通铺到现在双人标准间,就医方式从过去的排队找医生到现在的家庭医生主动上门诊疗……

改革开放40年,全市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数据链接:40年来,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由1978年的295个增长到2017年的2802个,床位数由1978年的2605张增加到2017年的16314张,全市卫生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6042人(包括1749名赤脚医生)增加到2017年的16438人(含乡村医生2274人)。全市居民健康水平由1978年人均预期寿命68.2岁增长为2017年的人均预期寿命72.69岁,新生儿死亡率由1994年的21.25‰下降到2017年的3.36‰,孕产妇死亡率由1994年的125.55/10万下降到2017年的10.76/10万。

文化“农家宴”为百姓生活提味

“小雪”刚过,远山上的积雪还未消融,安定区青岚山乡青义村的乡村舞台却显得很热闹。

“洋芋蛋哎,是个宝啊。我们的生活离不了,美味可口营养高,烧炒煮烤易起灶,吃上体强精神好啊,长命百岁永不老……”马鸿程弹起大三弦,一开嗓,苍凉高亢的曲调回荡在大山深处。村里的老老少少搬着小板凳围坐台下,听着老马边弹边唱,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马鸿程是安定区非遗项目“大三弦”的传承人,也是文化惠民小分队的成员,每年他都要深入广大农村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在定西,由马鸿程这样的文艺人才组成的文化惠民小分队有200多支,通过一场场文化活动,谱写着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文化育人的时代乐章。

“我所在的小分队有70余人,大家对送文化进农村、进工厂、进军营、进校园活动热情很高。”定西市书画联谊会会长王正东说,看着老百姓对书画作品那么喜爱,他内心无比感动。

“改革开放以前,咱们定西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吃不饱,穿不暖,哪有心思追求文化享受?现在人们丰衣足食,精神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王正东说。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一场场节目送下乡,村民们的生活丰富了起来。张素英是漳县盐井镇汪家庄村的村民,干完农活倒头睡觉就是她的日常生活。自从文化惠民小分队下乡后,一有演出她就往村民文化广场跑。

看到村民对文化需求如此强烈,汪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爱红决心在2019年春节给大家办一台联欢晚会,目前筹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歌舞、话剧、小品都有,都是我们自编、自排、自演的原创节目,计划每家每户都出一个节目。过年嘛,就图个喜庆和热闹。”王爱红对这场晚会充满信心。

改革开放40年,定西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艺精品创作不断繁荣,文化事业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由稳定解决温饱到奔向全面小康,饱经苦难的定西人民正在告别苦瘠,精神文化需求也呈“井喷”之势。

数据链接:截至2017年,全市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已累计建成46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1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服务。截至2017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达到8个,图书藏量77.46万册;博物馆8个,文物藏品2万件。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42%和96.97%。

全民健身成生活新时尚

晨曦中,当第一缕阳光升起时,焦宏汉和拳友们已经在定西大操场练拳一个多小时了。他们身着薄装,精神抖擞,一招一式刚柔并济,尽显武术威仪,又富生活气息。

夜幕降临,定西大操场又开始喧嚣起来,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刘爱华带领姐妹们跳起了轻松欢快的广场舞,她们翩然起舞,完全沉浸在运动的快乐当中。

说起“大操场”,定西老百姓无人不晓。这块3000多平方米的露天田径场,在上世纪50年代还是横亘在大城巷城墙下的一块荒地。后经多次整修,渐成规模,如今已发展成为环境优雅、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全民健身运动中心。

改革开放40年来,“大操场”见证着定西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深深镌刻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时代印记。

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每年的这一天,定西大操场都会举办大型全民健身展演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着装靓丽的广场舞比赛,吸引着上万名观众争相观看。在这个绚丽的舞台,丁芳和她的姐妹们每年都能斩获一枚奖牌。

丁芳是安定区口镇的一位个体户,经营着一家日化生活用品和美容美体店,生意红火。但丁芳说,做生意不是她的主业,她看重的另一个身份是口镇美丽佳人健身站领队。自喜欢上广场舞这种健身方式以来,丁芳对农村老百姓健身观念的转变有切身感受。13年前,她带领几个姐妹跳广场舞时,周围群众认为她们不务正业。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广场舞健身运动,健身站规模也突破了百人,上有70多岁的老者,下有十几岁的孩童。“通过广场舞这种集体运动方式,让乡亲们感受到快乐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丁芳说。

国运兴,体育兴。4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场由城及乡的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在定西大地掀起热潮。广场舞、太极拳、柔力球、武术、球类等这些传统健身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马拉松、健步走、骑行、游泳、登山、攀岩、徒步、露营、冰雪运动以及水上运动、航空运动这些时尚的运动方式,对定西人来说已经毫不陌生。

改革开放40年,定西市体育事业沐浴春风,砥砺前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开发实现重大突破。

数据链接:截至目前,全市实施较大体育项目55个,先后完成市体育馆、游泳馆及各县区体育中心场馆建设,完成投资额8.1亿元。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232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2平方米。全市998个行政村建成“一村一场(篮球场)”,117个乡镇实现“一乡一站(乡镇文体活动站)”,89个乡镇建成体育健身中心。全市已经有群众性健身站点280个,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达到101个,开展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年均达370多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0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3%,国民体质合格达标率达85%。

村里建起了“互助老人幸福院”

冬至时节,气温骤降,雪花漫不经心地在空中飞舞。走进岷县寺沟镇八步川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只见院子中央搭起一间小小的塑料温棚,里面绿油油的青菜长势喜人。餐厅门口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一日三餐的菜谱。快到晚饭时间,厨房里热气腾腾,灶台上摆满了刚出锅的各种蒸碗,有鸡肉、丸子等。吃完晚饭,有的老人去文化广场散步,有的回宿舍看电视,每个房间里都暖意融融,壁挂式暖气片摸上去甚至有点烫手。

今年70岁的张泉生老人是五保户,孤苦伶仃,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由于2013年“7·22”地震,家里的土坯房成了危房,他搬进了灾后重建的“互助老人幸福院”。“在这里,吃穿不用愁,生病有人管。”老人说,幸福院供养的都是和他一样的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大家年纪相仿、遭遇相似,在一起生活就像一家人一样,有说有笑,很少发生矛盾和纠纷。

八步川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和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幼儿园、村小学、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非常完善,互助老人幸福院在村子最中心位置,茶余饭后,老人们休闲、健身、娱乐都很方便。

让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八步川村互助老人幸福院仅仅是定西市完善兜底保障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一张涵盖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儿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各类社会救助体系的民生保障网络在定西城乡大地全面铺开。

数据链接:截至目前,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83万人、9.07万人、16.12万人、255.2万人、9.66万人和10.97万人,全民参保登记率达到99.18%。自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来,安定区保障标准由1999年的90元/人月提高到2018年的449元/人月,其余6县由80元/人月提高396元/人月,全市现有城市低保对象15672户40538人,年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6亿元。农村低保经过12年连续提标,保障标准由2007年的600元/年人提高到2018年的3720元/年人,全市现有农村低保对象103690户360636人,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7.5亿元。2013年,城乡医疗救助实现了一体化以来,年均救助107万人次,救助资金达到了1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94家,养老床位达到3399万张,建成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853个。全市现有农村敬老院79所,建成儿童福利院4个,新建改扩建救助管理站6个。

回首改革开放40年风雨历程,定西逐梦而行,驰而不息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这片贫瘠而又厚重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壮丽画卷。

新闻推荐

渭源法院组织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

为使法院工作更加贴近社情民意,努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服务性法院,近日,渭源县法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代表等共...

渭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渭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