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泾渭分明”

三秦都市报 2018-11-11 03:24 大字

■晓宁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源自十三朝古都西安城北自然景观的成语“泾渭分明”,可谓家喻户晓、趣话不断。

据载,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自西向东流经天水、陇县、宝鸡、武功、周至、兴平、鄠邑、咸阳进入高陵境内,后经临潼、华县至潼关入归黄河,全长1300余公里;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泾川、礼泉、泾阳等,在高陵泾渭堡汇入渭河,全长900余公里。由于含沙量不同,二水交汇时呈现一清一浊、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作为“关中八景”之一而闻名天下。后人极看重这一现象,以此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至于孰清孰浊,史上说法不一。

“泾渭分明”现象,最早见诸《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句,意思是说,泾水虽然混入浑浊的渭水,但是仍能清澈见底,因为渭水浑浊所以显得泾水更加清澈。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以“泾清渭浊”定论当是权威的。然而,诗圣杜甫却在其《秋雨叹三首》《即事》等诗作中,多次提到“清渭”“浊泾”,如“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忘浊泾”“未闻细柳散金甲,肠断秦川流浊泾”等,柳宗元亦在其《唐铙歌鼓吹曲·泾水黄》等作品中多有响应。由此看来,“渭清泾浊”定论似乎也很有市场,从文字记载中可知这种现象延续到了宋代。至清乾隆时期,非要对历史上截然相反的两种论断作出“圣裁”,遂派能臣实地考察,得出“泾清渭浊”之结论后昭告天下、记于史册。后世专家学者经过实地勘测,形成了与乾隆完全一致的判断,因此《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泾渭分明”云:“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那么,渭由浊而清、由清复浊,泾由清而浊、由浊复清的根源何在呢?

原来,春秋时期,为了满足城市大兴土木和农业扩大发展,渭河两岸的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质变得浑浊;而泾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则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草原地带,他们世代以畜牧为生,对草原少有破坏,故而泾河水质清澈见底。至秦汉郑白渠的修建,特别是两河上游人口比例的巨变,使泾河流域草原面积缩小或彻底消失,农田面积骤增,昔日“湜湜其沚”的诗情画意被“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当地民谣所无情地改写,相比之下,浑浊的渭水反倒显得“清澈”了!隋唐以后,泾河所含泥沙量逐渐减少,而渭河却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加之大雨暴雨频仍,泥沙量不断增大,“渭清泾浊”的局面发生了戏剧性的扭转,一直延续到今天广大“泾渭迷”们所看到的“泾清渭浊”之景况。

“泾渭分明”之自然现象,形象而深刻地阐释了人和事物绝非一成不变,此一时彼一时,皆有可能也!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地认识世界,则是“泾渭分明”之盛景奇观给予人们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了。

新闻推荐

渭源“周督查周通报月评比”抓实干部作风

渭源讯(通讯员霍杨军)渭源县制定出台《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落实周督查周通报月评比制度》,着力推动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在脱...

渭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渭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