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创新机制推进“环境革命”
本报讯(记者蔺泽华)近年来,渭源县把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作为塑造崭新形象、推动经济转型、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动员、合力攻坚,在全县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取得明显成效。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高位谋划推进工作。制定了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五年规划、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提水平、三年实现全域无垃圾、五年实现智能化资源化管理”目标,做到了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以宣传教育为先导,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微信等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积极开展全域无垃圾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庭院“六进”活动,形成人人关注、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组织开展以“整洁庭院、卫生庭院、绿色庭院、文化庭院、书香庭院、和谐庭院”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有力带动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
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建立长效治理体系。通过探索机构整合、垃圾转运外包、网格化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推动专项整治向长效化、常态化、精细化转变。整合机构职能,将住建局市政股等单位整合为市政管理服务中心,确保全域无垃圾工作稳步推进。实行社会化、企业化运转,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县城新增的48万平方米市政道路清扫等工作,通过公开招标外包给专业环卫公司,既降低了市政管理成本,又提高了清扫保洁效果。构建乡村一体化环卫服务体系,以村民为主体,采取网格化管理、村民轮流清理、十户联保“三种模式”,有效解决农村垃圾收集问题。招聘公益性岗位保洁员700余名,保证村村有保洁员;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全员全域化分拣收集,初步构建起户分类(收集)、村社转运、乡(镇)处理的闭合体系。建立垃圾分类处理制度,设立建筑垃圾堆放点,实现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加大对医疗垃圾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要求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医疗废物,有效防止疾病传播。建立健全督导机制,不断创新督促检查方式。建立“周检查曝光、月评比排名”的工作推进机制,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对6个乡镇进行通报批评,责令6个乡镇主要负责人在县电视台表态发言,有效传导了压力,倒逼责任落实。
以优新技术为支撑,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引进最新垃圾处理技术,在上湾镇、大安乡率先建成垃圾低温磁化热解站,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就地化处理。近期再次通过公开招标,投资1700万元引进12套低温磁化热解炉,安排在12个乡镇陆续建设,建成后将有效解决乡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占地多、二次污染等问题。
以多元筹资为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中筹措1658万元,通过机制创新撬动并吸纳社会资本500万元,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筹集民间资金600万元,先后购置垃圾箱(筒)3674个、勾臂车10辆、垃圾低温磁化热解炉14套,实现了各社有垃圾收集箱、收集人,各村有垃圾转运队伍,各乡有垃圾处理站,基本做到了“财力有支撑、设施有保障、工作有人干、整治有成效”。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记者蒋文艳)9月11日,全省交通行业首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甘肃长达路业有限责任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仪式...
渭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