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吃上“旅游饭”“峡口村”迎来远方的客人

定西日报 2018-07-13 08:47 大字

“这两年,我们村没人愿意出去务工。”7月10日,记者在渭源县锹峪镇峡口村采访时,村委会主任杨平安的一句感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为何不愿出去?原来,峡口村依托乡村旅游大力开发,留在村里“有前途”。全村共162户人,158人吃上了“旅游饭”。

峡口村位于“十五里画廊”的渭河源景区,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但由于地方偏远,条件落后,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渭源县着力打造该景区,累计投资7亿余元用于景区建设和发展。杨平安说,过去山区是劣势,别说外头的人不愿来,就是本地人也不爱呆。这些年山区的生态资源成了优势,加上县上大力扶持,回村发展成了“潮流”。

一到节假日,峡口村“蔗暑农家乐”老板李建平总是忙得不亦乐乎。“村里通了旅游公路,卫生也越来越好,进村自驾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明年店里还要增加人手。”李建平年轻时在外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这些年,渭源县以乡村旅游为契机,对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大力改造提升,同时出台办法对农家乐专项扶持。得知这个消息,李建平辞去工作在村里开起第一家“农家乐”,如今年收入不下10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看到原本“与世隔绝”的峡口村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到乡村旅游的“美丽链条”中。

养了大半辈子鸡鸭的李淑贵如今养起了孔雀,就图游客看个稀罕。种了一辈子包谷、小麦的李宝平如今转行种起野菜来,“别小瞧这些乡野物,来玩的人都买些回去,可是抢手货”。同村的包伟则扩大了自己牛羊养殖的规模,通过给附近农家乐供货,生意也越来越火。杨平安说,随着渭河源景区建设日益完善,旅游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效益逐渐显现,待景区建设完成后,预计可实现峡口村300多人长期就业。

为进一步激发活力,渭源县把特色小镇建设、订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配置到乡村旅游建设中,同时探索“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目前,峡口村村民除了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接待服务和出售土特产外,还通过当地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取租金等方式增收。

今年以来,渭源县接待游客32.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24.7%,带动近2万农民受益。乡村旅游辐射带动的相关产业已成为渭源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美丽”经济正在被激活。

本报记者吕瑞芳文/影

编者按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综合的旅游形式,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当地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定西市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突出区域特色,积极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激活乡村“美丽经济”,让农民在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渭河源景区一角。

链接

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马家窑彩陶、战国秦长城、天下李氏“陇西堂”、灞陵桥、威远楼、新莽权衡、安西古城等文化遗迹遗物众多。定西地理地貌类型丰富,旅游资源富集,贵清山、遮阳山、狼渡滩草原湿地、渭河源大景区、通渭温泉度假区风景独秀。红军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都经过定西,现存的岷州会址、榜罗会址都是红色历史的见证。此外,定西厚重的人文氛围还孕育了通渭书画、皮影剪纸、洮岷“花儿”、洮砚制作等多彩艺术。定西独有的气候土壤条件,更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土豆、多种道地中药材,使得当地特色小吃丰富多样,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方兴未艾。

“峡口村”致富带头人李文平创办的“乡野香”旅游山庄。

新闻推荐

吃苦受累不言悔 只愿绿染黄土塬定西“护绿人”的山中岁月

本报记者吕瑞芳王谦虚“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定西人通常这样形容当地成树成林的不容易。为了守护这...

渭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