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路上的多彩人生——记甘肃丝绸之路渭河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最美甘肃人”张鹏举
三十多年不甘人后艰苦打拼,他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他从未停止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主创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从农民的打麦场、乡村简陋的小戏台一路唱响首都北京。
他对渭河文化情有独钟,积数十年之功,历经千辛万苦,踏遍渭河流域的民居村落,收集了4万多件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物品。
他致富不忘家乡,情系社会,造福桑梓,热衷社会公益事业。
他先后多次荣获“定西市劳动模范”“全省返乡创业带头人”“全市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市优秀企业家”“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首届定西市十佳优秀创业青年”等殊荣。
他就是今年被评为“最美甘肃人”的甘肃丝绸之路渭河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鹏举。
本报记者王谦虚王国军
以诚为径
做有担当有责任的企业家
今年48岁的张鹏举出生于渭源县清源镇刘家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时代的艰苦生活,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88年,从渭源县第二中毕业的张鹏举,高考失利陷入迷茫。但是张鹏举并没有因此消沉,19岁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张鹏举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这辈子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
走出校门的他深知自己既没有技术,又没有知识,只能靠苦力挣钱,于是他从自己最熟悉的建筑工开始,到建筑队当砖瓦工、电工、水暖工。当时一天只能挣1.2元,他没日没夜地和伙伴们忙活在工地上。
十五年的建筑打工生涯,张鹏举不但开阔了视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艺,也为他自主创业积蓄了一定的发展资金。
2002年5月,张鹏举在原县建筑公司基础上创建了渭源县兴陇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张鹏举一步步实现了追梦路上的第一次人生转变。在企业经营中他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稳中求进”的经营方针,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视工程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因为他深知,对企业而言,成也质量,败也质量,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尊严,是企业的命根子。同时,他总是告诫自己:“少挣钱,严质量!”
“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倔强的张鹏举开始了人生路上承包工程的艰苦跋涉。以诚为径,把苦作舟,一栋栋优质工程经过他们的双手在渭水河畔拔地而起,张鹏举的企业实力及声誉慢慢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迅速在广大客户心目中逐步树立起规范、严谨、负责任、守信誉的企业形象。该企业先后荣获“甘肃省建设工程文明工地”“定西市文明工地、优质工程”“定西市建设工程金衡奖”等荣誉。
走进张鹏举的建筑公司,只见会议室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奖牌,桌子上摆满了奖杯和荣誉证书,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奖牌都是我和弟兄们用血汗换来的!”张鹏举说。每一块奖牌背后,都凝结着张鹏举和员工对当初承诺的坚守。
饮水思源。成功了的张鹏举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自己富了,可是他不能忘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竭尽所能造福乡邻。
为了彻底解决家乡道路低洼不平、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现状,张鹏举慷慨解囊,捐款20万元,修建了清源镇北关村新林通村公路,解决了该路段数万群众的行路难问题。
当他听说刘家河村村民张永轩一家生活条件简陋,五十多岁还住在几间危房中,并且通往他家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时,张鹏举二话不说,捐资6万元,为张永轩修通了路,并为他盖了七间新房。
《渭水医魂》
讲述渭河故事弘扬传统文化
张鹏举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是他从未停止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他热爱秦腔。
2014年10月,张鹏举注资接手了当时发展不是很乐观的渭源县秦剧团,成立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宁可领千军万马,不领一个戏班子。”对于张鹏举而言,接手渭源县秦剧团就是一个大胆转型,对自己也是一个突破。当初接手濒临困境的秦剧团,张鹏举的家人和朋友都劝他,“一个不赚钱的剧团,你图个啥?”一直热爱秦腔的张鹏举想都没想就说:“啥都不图,就图个让老百姓听戏。”对张鹏举来说,让秦剧团重新“活”起来,就是他的责任。张鹏举说:“秦腔的教化作用很大,把每场戏唱好,每场戏能教育一两个观众,这就足够了!”
张鹏举说干就干。他首先投资100万元启动资金购置了剧团服装、道具、音响、乐器等设备,然后在秦剧团原有职工的基础上,又招了十多个人,使剧团起死回生。
人生难得几回搏。为了让自己新成立的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真正走上“新生”,张鹏举开始思考创编新剧目。
张鹏举开始四处托人打听联系剧本。2015年3月18日,在朋友的介绍下,张鹏举从甘肃中医学院教授李应存处找了很多关于封衡多年来隐居在渭水源头,在鸟鼠山一带采药行医的资料。随后,张鹏举又联系到了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爱好文学创作,现在白银市工作的渭源老乡张慧源,邀请他进行剧本创作。看了封衡的有关资料后,张慧源被感动了,创作灵感被激发。一周之内,他就拿出了《渭水医魂》的初稿。
张鹏举又邀请陕西省眉县人民剧团团长王柏林作曲,原定西市秦剧团团长、国家二级导演党小平当导演。经过大家的讨论、修改和完善后,张鹏举决定开始排练《渭水医魂》。
2015年6月26日,《渭水医魂》在渭源县清源镇刘家河村的舞台上进行了首场演出。首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反响好,这进一步增强了张鹏举的信心。
随后,《渭水医魂》从渭源县城南面的老君山广场唱到了临夏、甘南、陇南、天水,然后在兰州人民剧院隆重上演。
2017年7月8至9日,首都之夜,流光溢彩,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座无虚席,《渭水医魂》代表甘肃省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演出现场观众的掌声一阵接着一阵,场外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截至目前,《渭水医魂》已在甘肃省56个县区巡回演出326场,先后被列入甘肃省精品剧目和“健康甘肃·卫生计生题材百场巡演剧目”,并在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中获奖。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两年多来,张鹏举劳碌奔波,心血费尽。张鹏举说:“当时为了《渭水医魂》能够登上首都的舞台,我不知道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好话,这份苦无法与外人道。”当《渭水医魂》终于登上首都的舞台绽放光华时,张鹏举禁不住流泪了,也为自己的艰辛奔波而感到欣慰。
改制仅有两年多时间的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创作出了《渭水医魂》《鲧禹导渭》《杏花村》《渭水盟》等5部渭源本土历史文化剧。
热爱秦腔的张鹏举,最大的乐事就是将戏送到父老乡亲身边。每年,他的演艺公司都会免费为乡亲们送戏下乡,每年会在渭源县碌碡剧场义演秦腔一个月。
每到傍晚,渭源县碌碡剧场锣鼓喧天,琴声婉转,剧场里上百个碌碡座无虚席。周边村民们干完农活,吃罢晚饭,三五成群早早就来“抢座”,不少人更是风尘仆仆从各个地方赶来看戏。人们身坐碌碡,脚踩碾盘,观看《慈母泪》《八件衣》等秦腔大戏,台上唱得热火朝天,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对于演艺有限公司未来的发展,张鹏举有自己的打算,他说:“我们会每年推出一部新剧目,2017年推出《公民张三》,2018年上演《首阳山》,2019年上演《灞陵桥》,2020年推出《横渠之光》。”
就如渭源县副县长白晓霞所说:“剧团一路走来,务实敬业,也许惊人繁华还没有来到,但剧团人的真诚努力却有目共睹。淳朴的渭源人用真心打造厚重的地方文化,渴望弘扬高尚人性的初衷如一面金色的旗帜飞扬在渭源的热土上。”
建展览馆
守护文化根脉留住美丽“乡愁”
张鹏举自小对渭河文化情有独钟。为搜寻渭河文明的“碎片”,张鹏举积数十年之功,历经千辛万苦,足迹踏遍渭河流域的民居村落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收集了4万多件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藏品。这些藏品种类达三百多种,有农耕农具、明清家具、交通工具、精美刺绣、彩陶、木板年画等。
如今,这些数量众多、品类繁富的物品,由于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去处,只能散乱地堆放在碌碡剧场。
走进张鹏举简陋的藏品“展厅”,地上摆满了独轮车、马车、轿子、纺织车、手摇缝纫机、马灯、油笼、石磨等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多见的东西,房顶的绳子上挂着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
让人惊讶之极的同时,我们更想知道的是,是什么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收藏这些东西,张鹏举说:“就如我爱秦腔一样,我爱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我想把这些祖先创造的传统文化保护下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渭河文化。”
如此众多的藏品就这样被堆放在简单搭起的库房中,张鹏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给这些民俗文化物品寻觅一个恰当的去处,以“怀念沧桑岁月、感知历史变迁、珍惜现代生活”,张鹏举已经在脑海里不下一万次地构想过他的规划,描绘过他的蓝图。
“我计划筹建一个具有浓烈传统文化色彩的集旅游、休闲、养生等为一体的渭河源文化休闲小镇。”说起未来的打算,张鹏举信心满满、踌躇满志。在这个休闲小镇,将修建历史文物展览馆、民俗文化展览馆、农耕文化展览馆等,将自己的这些“宝贝”分类收藏,通过保存渭河文化的“碎片”来守护文化根脉,为故乡留住美丽的“乡愁”,来提升渭源知名度,为打造华夏文明渭河源的旅游产业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今年8月,张鹏举被省委宣传部评选为2017年第三批“最美甘肃人”之一。对于这样的殊荣,张鹏举起初并不知情,张鹏举说:“在朋友圈看到这个消息,我根本不相信是真的。我并没有做多少事情,大家能够给我这样的肯定和鼓励我很知足。”
新闻推荐
8月10日,为期4天的渭源县党务骨干培训班顺利结束。此次培训班是该县对党员干部培训的一次大胆探索与创新,旨在通过参训学员通过“三会一课”模拟演练、现场教学、重走扶贫小道、重温入党誓词...
渭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