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几个未央区村庄 □封五昌
旧时池底村街景陶浒 绘
我生长在东关,工作在东郊,老实讲,我本来对北郊未央区并不熟悉。然事有凑巧,我妻子家却是未央区的,此后,我对未央区才逐渐有了一些了解。
池底村
我妻子娘家在池底村,位于张家堡东边,原属谭家公社红色大队。我与妻子1965年结婚时,已称为池底新村,原址在新村以北2公里处。该村为何称为“池底”?据清嘉庆《咸宁县志》记载,“大明宫北……鱼藻池,在池底村故址。”该志又载,鱼藻池是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修建,后为了便于游玩,又专门在鱼藻池中的土山上建鱼藻宫。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七月,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八月,多次令神策军修浚鱼藻池,池深一丈四尺。唐代皇帝与僚臣常在鱼藻宫举行欢宴,或在鱼藻池或九曲山池中观划船竞渡为戏。如唐德宗李适在此张水戏彩舰,还在“池底张锦引水被之,令其光艳透见也”(即在池底铺上织锦缎,然后放水,使池水显得光艳耀目)。唐穆宗、敬宗时,也多次到此观竞渡、角抵为戏。唐代诗人王建《宫中三台二首》:“鱼藻池边射鸭,芙蓉园里看花。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鸾扇遮。池北池南草绿,殿前殿后花红。天子千年万岁,未央明月清风。”“唐末池水干涸后,于宋代建成村落曰“池底村”。清嘉庆《咸宁县志·唐城今城合图》记载,池底村在唐内苑鱼藻宫池,宋代渐干涸。清末分为池底东、西二村。1956年因原址建“红旗”厂,二村南迁至新址,仍称为池底东、西二村,均属红色大队。2008年,池底东村进行城中村改造,2011年11月,村民整体西迁新址,称EE新城小区,由张家堡街道红色社区管辖。
湖北庄
我与我妻子结婚后,发现我的岳母有个特点,就是她有着一双从未裹过的大脚,干起活来非常麻利。那时,尤其是在农村,像她这个年龄的妇女,大多缠过小脚,而她老人家却为何未缠足呢?后来听我岳父讲:“你妈(指我岳母)娘家是湖北庄人,她爷是前清的秀才,她爸也是念书人,有文化,且有维新思想,不叫给女娃缠脚,说是社会要发展呢,将来男女都一样,小脚咋样工作、劳动呢?”
湖北庄,也叫湖北庄村,位于未央区草滩地区最南端。草滩地区为何称为“草滩”呢?据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为了便于将铜川的煤运到西安,解决西安的燃煤问题,在今天草滩以南的草店子(草店村),设立了渭河码头,这个码头便是草滩地区最早的码头。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一次特大洪水,渭河河床向北移动了2公里,原来的古河道暴露出来,形成了一块“鸡心滩”,这里没有人烟、荒草丛生,茂密的蒲草长得比人还高,所以得名“草滩”。于是,便有省内外一些贫困地区的劳苦大众,来到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存,大部分是插入一些原有的村庄,也有聚集而单独形成新村落的,如湖北庄即属此类。
湖北庄是北郊一个小村,本不出名,由于村民中大多数是湖北籍移民的后代,故村名叫做湖北庄。已故省社科联副研究员、对老西安颇有研究的田荣先生,曾写过一篇《老西安湖北庄》的文章,对湖北庄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他写道:“湖北庄里贫寒人多,念书识字的人少而又少。在早刘姓人家中曾经出过一位秀才。秀才在方圆一带称得上是文化人。”我的老岳母姓刘,而田文中所提到这位刘秀才,就是我岳母的袓父。经过了解得知,原来刘姓在湖北庄不属大姓,人并不多,只有几家。他们这一股刘姓是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逃荒从湖北孝感迁过来的,初来时是在草滩的陈家庄落脚,后又搬迁至湖北庄。村里刘姓人家,至今仍保存并续写有家谱,以示不忘祖辈,延续家风。据《家谱》记载,我岳母的祖父刘文秀,曾考中过秀才,在方圆一带颇有名望,以后刘家几代曾出过教书先生,称得上耕读传家。
湖北庄村现是西安市未央区未央湖街道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河止西村
我妻子的大姐家在河止西村,相距池底新村不远(河止西村的新址即在池底新村的西边数百米处),所以我也常去。这个村子怎么会以“河止”得名呢?
河止西村名中这个河,说的就是西汉时期的“漕渠”,当时人叫“运粮河”。据《汉书·武帝纪》载:“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春,穿漕渠通渭。”这一年,汉武帝采用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发卒数万人,由水工徐伯主持,开凿漕渠,由长安沿终南山到黄河,全长三百余里,三年竣工。从此,关东到长安漕运的时间省去一半,并灌田万余顷。漕渠初以灞水为源,其后凿昆明池,又穿昆明渠使东绝灞水合于漕渠。简言之,漕渠就是从渭河口连接黄河,通向长安的人工漕运(水道运粮曰漕)渠道。漕渠有很长一段流经汉城以南及汉城以东地区,在清明门外与泬(潏)水支渠会合,又向东流,经华县、华阴至潼关入于渭水。漕渠将中原、江南粟米源源不断地运抵长安,成为西汉王朝的国运命脉。西汉最大的国家粮仓太仓,位于汉长安城东南(汉太仓遗址即在河止村西侧不远处)。太仓规模极大,有120间仓房,从漕渠运来的粮食要全部存放于此。因此可以说,太仓就是漕渠东来的终点。换言之,河止西村就是漕渠西止的终点(并非指漕渠的最西端)。
河止西村,原称“河址西村”。唐末,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漕渠呈无管理状态。宋代时断时续,明初有水,后彻底干涸、湮灭。20世纪90年代,西安北郊从河止西村到灞河边,仍能看出它的河床、边岸。由于建厂、修路等原因,漕渠遗址遭到毁灭性破坏。这个“河止西”名称最早出现在清末,因为当时漕渠已干涸几百年,只剩下“河”的遗址,所以位于漕渠西边的这个村子就被称为“河址西村”,意为“运粮河遗址西边的村子”,后来又易名为“河止西村”。
顺便说一句,河止西村东还有河道村、沟上村和徐家湾、水腰村,以及直对灞桥区灞河东岸的新筑(因位于漕渠南侧,设渡口而叫新渡,又叫新住,今音变为“新筑”)、漕渠村等,均在西汉漕渠故道上,并因此而得名。
因经济建设需要,现河止西村又北迁至齐贤路附近,称“河止西新村”,属未央区徐家湾街道管辖。
新闻推荐
创新社会治理 让百姓更放心 通渭县全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纪实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王国军今年以来,通渭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通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