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骨伤疗法 曹氏正骨仁心仁术
曹绪明和叔叔曹庆祥为病人治疗曹氏中医正骨法省级非遗传承人曹绪明正在捣药医书手抄本曹氏中医正骨法又称“曹氏接骨法”,是流行于会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中医骨伤疗法,有明确传承谱系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
曹氏中医正骨法省级非遗传承人曹绪明告诉记者:“以前,‘小病扛,大病熬’是多数贫困群众的选择。在缺药少医的境况下,民间涌现出一批‘赤脚医生’,曹氏中医正骨法便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
曹氏中医正骨法的起源要从清代末年的名医刑维礼说起。刑维礼,会宁柴门寨子村人,自幼学医,擅长接骨,医德高尚。后授技于同乡弟子曹国泰。曹国泰是柴门镇二十里铺村康家河社人,以中医传家,技法精湛,疗效显著,有“正骨高手”之美誉。曹国泰认真研习正骨疗法,研读医书古籍,其子曹玉昆世袭家学,曾在通渭、会宁等地行医。曹家医德古训代代相传,现传至第四代曹绪明手中,在曹绪明的发扬下,曹氏中医美名远播。
经过百年传承,曹氏中医正骨法在充分运用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诊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诊断方法——望、比、摸三法。望,是从患者的年龄、体质、内脏、受伤局部的瘀血、肿胀等情况判断伤势轻重。比,是通过患者的患肢和健肢进行比较,可以比较出患肢功能和外形的异常。摸,是在没有透视、拍片确诊的年代,不用X光拍片透视,完全靠手摸心会,就能准确知道哪块骨头有问题。即:知其体相、知其部位、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及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按摩推拿。施治过程讲究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曹氏中医正骨法能传承到今天,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因中医正骨手法精妙,用药独特,疗效迅疾,花费低廉,解决了周边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困难。其二是因曹家看病不问贫富,医术但求益精。
“我们正骨最常见的病例就是克雷氏骨折,克雷氏骨折也叫做桡骨远端骨折,主要就是由于在摔倒的时候,手撑地所导致的,骨折线在桡骨下端3厘米以内的关节外的骨折。这种骨折有一种典型的表现,在侧面看像餐叉样畸形。骨折之后会导致腕关节的疼痛以及局部的明显的肿胀,同时还会伴有严重的活动受限。”曹绪明介绍说,“中医有中医的优点,西医有西医的长处,我也赞成中西医结合,哪种治疗方式对患者自身的恢复更好,我们就采用哪种方式。像典型的克雷氏骨折,通过正骨法正骨和中药外洗,对患者本身的伤害就会降到最低,恢复好了基本没任何后遗症。”
由于曹氏中医正骨法的施治过程讲究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是体力加技术的疗法,所以其传承人都为男性。遇到上了年龄的老人,骨折后经不起颠簸的情况,曹绪明经常会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上门诊疗。“农村人的经济情况在房屋建设和家具摆放上一眼就能看出,遇到家庭情况特别困难的病人,人家给我钱,我都不会收,我能做的就是治好他们,让他们远离病痛的折磨。”
从2004年上门出诊到现在,曹绪明一直秉持着救死扶伤、安贫乐道的精神,16年的时间里,为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传承的不仅仅是正骨的百年技艺,更是中医世家的美德。(部分图片由会宁县文化馆提供)
新闻推荐
通渭讯(通讯员赵世军)通渭县准确把握县情,树立前瞻思维,坚持着眼长远,突出系统全面,找准发展定位,整合资源,群策群力,...
通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