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的山水
清尘
此时,北山的大戏台秦腔正欢,生旦净丑将每一个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小孩子一个个拿着零食,跑来跑去,摩托车、三轮车、小货车,商贩吆喝声、男女老少聊天声,声声入耳,好不热闹。戏台下的老头、老太太坐着小板凳,不时用手拍着大腿,打着节奏,也哼唱起来,戏到深处,早已泪流满面。正所谓“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横架于牛谷河的四河桥和鹊桥将南山和北山联通起来,遥相呼应,自成一景。山上每一粒黄土都在诉说着世事的变迁,每一棵树苗都铭记着通渭人的恩情。通渭的山,山外有山。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黄土铸就的山并不向世人彰显它的巍峨高大,也不避讳它的沟壑纵横,相反,更多的是笑看古今的博大胸怀。每个离乡的游子总会回头看看,捻一抔黄土,离别之际再闻闻它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宁爱本乡一抔土,不恋他国万两金。
出县城,沿着靖天公路行驶至北城镇路口,远山的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叶片正在悠闲地转动,一排排太阳能电板在太阳的照射下映出一片湖水的样子,平静宽阔,清新淡雅。沿着硬化路直走,便到了仁和村地界。随便进入一户人家,大门顶上“耕读第”的牌匾直入眼球,进入客厅,一幅烟熏得发黄的中堂更让人浮想联翩。在通渭,家家户户都会有字画,不同之处只是贵重与否而已。“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早已成为通渭人的真实写照。仁和村最著名的要数鹿鹿山了,是省级森林公园。整个山头一片翠绿,一棵棵树高大挺拔,这里的护林员少之又少,但是当地没有一个人乱砍滥伐。优良的传统传老至少,一代代人在守护着这片森林,接续不断。
在通渭,有这样一种习惯,客人到来总会盘坐炕头,主客对坐,中间放一炕桌,或圆,或方。上摆一火炉,新熬的罐罐茶正冒着热气,碟子里刚出锅的油饼、荞圈香味扑鼻。家里条件好的,还会为每个人放一碗自酿的蜂蜜,油饼蘸着蜂蜜送入口中,再配以茶水,生活真是乐滋滋,回味无穷。
到了秋天,一筐筐熟透了的苹果满满地被运往各处,一车车成熟的玉米棒子被放至庭院各个角落,墙顶、房柱、院子里、阳台上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而给人们带来收益最多的,要数“金蛋蛋”土豆了。近年来,通渭的土豆产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好,也越来越适应这儿的土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用机械,有的用传统锄头和铁锹,远远望去,每个山头都掀起了挖土豆热潮,到处都是满载的三轮车和四轮车往各个土豆收购点开去。人们往往忙到午夜,但是摸摸揣在怀里的钱,一年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一切辛劳都是值得。
岁月的河悄然流动,通渭的景日新月异。你是这样的山水,你是这样的通渭。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号检察建议”,预防对未成年人性侵犯罪案件的发生,预防校园欺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
通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