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强兄弟:足不出户坐拥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刘书泽
春天来了,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的山又变成了翠绿的、粉的、黄的了,环山望去,满眼春意,美丽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可是五十多年前,张川村许堡社的山还是光秃秃的,满眼荒凉。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张川村许堡社的一对孪生兄弟。谈到他们种树的故事,乡里乡亲有太多赞扬的话。乡亲们说,这五十多年来,他们种树真的不容易,村里的生态条件过去太脆弱了,老天时常不下雨,人都没有水喝,庄稼都要“渴死了”,谁会想到种树呢?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吃喝都是问题,为什么想到要种树呢?刚强兄弟说,1948年12月出生的他们,记忆里村里的村民除了砍树盖房外,还开始退林种田,仅剩的一些绿色也被消除殆尽。山上光秃秃的,村庄荒凉萧瑟,周围崖边不断塌陷,沟里的窟圈越冲越大。一下大雨,山水就卷着泥土涌进院子,让人担心房屋会被山水冲走。
家乡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对于孪生“刚强兄弟”来说,不栽树,不保持水土,这家就完了,没有家,人又能去哪?
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他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家乡也能变得绿油油、满山透绿呢。
说干就干。想栽树,没有树苗,兄弟俩就挑着担子步行到武山、陇西各地去买;买树苗,没有钱,那就节衣缩食,想尽各种办法购买树苗,筑土填壑,用超出常人所能想象的毅力种树,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刚包产到户那会儿最辛苦,那时的一棵树苗要3块钱,相当于10斤白面的价格。有一年家里的马生了小马驹,总共卖了700元,没想到许志强竟瞒着她把这些钱全买成了树苗,那时候700元差不多是全家1年的生活费。”许志强的妻子陈转荣说。
妻子因为这个跟许志强生了很久的气。可是怎么说,他都不听,慢慢地也就接受了,习以为常了,反对没有用,只能默认,直到最后支持自己的丈夫,陈转荣知道,丈夫其实干的是一件大事、壮事、大善事,内心是骄傲的。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水土流失严重,有时候前一天刚种好树苗,一场大雨后树基就塌了,只好重新种。还有一次,我们买了400多棵树苗,居然连一棵也没有存活下来。为此,我们俩没有少下功夫。”许志刚说。
“当地地势陡峭,经常要在崖边栽树,甚至还要用绳子吊着下到半崖上栽树,稍有不慎,就有坠崖的危险”,“我们经常是一个人腰里拴着绳子栽树,另一个人则在上面拉着,”许志强说,“刚开始种树,一来没经验,二来没钱,我俩便肩挑车推,运土填沟,在房前屋后、沟里崖上栽植新疆杨。”
眼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可是天牛病蔓延开来,使已经长大的新疆杨大面积枯死,10年的心血打了水票。面对家人的抱怨,兄弟俩仍没放弃,毅然决然挖掉枯树,从头再来。
刚强兄弟种的树多在两山之间的崖边,土壤多为盐碱地,当初草木都很难生长,更别说是树。为了保证树能成活,兄弟俩不得不从山下挑水浇灌。直到村里通了电,做了蓄水池,浇水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尽管如此,树苗的成活率仍只有五成。怎么回事?此时的刚强兄弟已不再急躁,冷静地分析道,或许是树苗在长途跋涉中被风干了水分。(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通渭讯芬芳四月,桃红柳绿,春暖花开,正是踏青春游的大好时节,通渭邀您远离城市喧嚣,赏野花,喝泉水,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
通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