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一枝花 通渭当代文学印象

定西日报 2020-03-23 07:54 大字

通渭作为甘肃的一个小县份,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不断走出了甘肃,走向全国,这是不容置疑的。通渭作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之乡,每年一度的书画艺术节深入到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和爱好书画者的心中。通渭非遗项目也值得称道。通渭影子腔和通渭小曲已成为全国非遗项目,在“苦甲天下”的陇中,通渭文化可以说是这片土地上经久不败的一朵奇葩。

作为通渭文化的一部分,通渭当代文学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氛围浓厚,在延续古老文化血脉,传承美德倡导文明方面也的确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成为崇尚“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通渭人屹立不倒的精神高地。

当代在文学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人也是层出不穷,已有很多人走向全国,成了通渭乃至陇中的引领者。

诗歌、小说、文学评论都走在前面。于八十年代参加过青春诗会的诗人崔俊堂,现在旅居青海的诗人马海轶、马丁,还有在国内影响力逐渐攀高的评论家杨光祖,小说家尔雅,参加过青春诗会两次被评为诗歌八骏的离离,这些人凭借自己的实力,走出了全省走向了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崔俊堂的诗作很有代表性,能够直入时代的创口,写出黄土地的沧桑厚重,真挚地用诗语道出通渭人的攀爬奋斗史。同时,还有诗人雷鸣、郭建民(通渭工作时间较长)、连振波、牛昌庆、李新茂、党辉、丁念胜、丁念保等,古体诗词方面有李发宗、景辉、二吴(吴新文、吴尚文),他们的作品都很有特色,小说方面有丁陆军、老痴,散文方面有张刚、李亚强、潘进福等,他们的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大期刊,很有实力,为通渭文学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文学坚持者和后继者不乏其人,有大量来自通渭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分布全国各地,在不同的行业上笔耕不辍。

通渭县在新世纪一二十年代先后成立了诗词学会,成立了县作家协会。古体诗词方面成就突出,出版了李发宗和陈永高等主编的《通渭诗词联选集》《新时代通渭诗词精选》,冯克平、李尚义、南恒、景晖创作了大量古体诗词,他们的作品造诣较高,其作品屡见于省内外知名刊物,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诗歌方面也有相当一些作者的诗歌厚重真挚,善于抓住细节,揭示人性,写出了大众的心声,其作品已走出县域,走向全省甚至全国。在他们的引领下,古体词还有周婉臻、杨冰、何红霞、张超等人,其作品富有特色。现代诗歌创作者有魏宏昌(诗歌曾发表于《人民文学》,作品很有厚度和广度,散文诗也极富特色。)、李亚强、张彩霞、冯爱飞,夜泊、马德刚、丁兵娟等人,散文创作者党旭涛、王芳、韩蓉芳、何国兴等人,值得一提的是,散文诗方面的张文博通过别具一格的技巧和对生活深切的体验,创作了许多优秀散文诗作品,同时还有师旭斌、魏宏昌、李新茂也偏爱散文诗写作,大家通过自己的勤奋坚持,作品大量发表。小说创作者有蒲小平、冯爱飞等很多人,其作品常见于省内外一些知名刊物。目前个人出版诗集和散文集、评论集、长篇小说等达到七十多部。

文学网络平台和实体阵地不断崛起,发表和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宽广。随着上级部门越来越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于2013年成立县作家协会。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新媒体迅速崛起,个人和官方公众号琳琅满目,作协公众号、文联公众号、文艺公众号先后建立。县委县政府在新世纪一二十年代创设了“秦嘉徐淑文艺奖”,给文艺界带来一缕春风。同时,通渭文联在继通渭县广电局创立创办五期《通渭文化》最终停刊后创办了《通渭文艺》刊物。在全国各地自媒体遍地开花的年代,在内蒙古的通渭籍李军芳女士创作的散文《远嫁的孤独》在其创办的《陇上芳草地》公众号发表,点击量达到百万,同时也有大量通渭作者和作品涌现在网络平台上。

体裁较为广泛,除了诗歌散文占了较大比重外,还涉及小说、剧本,以及张晓宏为代表的歌词的创作;创作者涉及教师、农民、自由职业者、法官、大夫、护士等各行各业。题材也较为广泛,涉及家国情思,也写乡情乡愁乡亲,书写爱情,书写普遍的人性,赞扬人间真情,鞭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也写内心细腻的个人感受,折射社会和家乡的变迁,时代的内涵和外延,也成为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手段,赢得了社会普遍的好评,为传承和充实通渭文化、移风易俗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信通渭文学会沿着古今先贤铺平的道路,继续走向远方,走出一条更宽广的路子,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新闻推荐

定西市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机动式”巡察公告

按照中共定西市委巡察工作部署安排,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建3个巡察组,从3月11日开始,对市上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

通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