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逆行”六天六夜 新冠肺炎防疫阻击战地札记
本报记者胡江
今年1月23日,一名自武汉返乡大学生因发烧住进通渭县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后被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者,这也是该院收治的第一位新冠病毒感染者。作为科主任的田国祥带领着感染科仅有的11名医护人员迎难而上,田国祥作为第二梯队主治大夫,与5名医护人员一起在隔离病房连续奋战了6天6夜,至1月31日才由第三梯队接替,他这才走出隔离病房,进入隔离点。2月10日患者治愈出院。日前,已解除隔离的他向记者讲述了他面对疫情生死“逆行”的六天六夜。
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感染科专业医生,春节前对湖北武汉市闹疫情的传言就十分敏感。在武汉封城那一天,我们科收治了一名自武汉返乡有发烧症状的大学生,职业敏感告诉我“战争”已经打响了。
这名感染新冠病毒的大学生,入院时有低热、乏力和轻微干咳症状,急查C反应蛋白升高,胸部CT报告双肺有炎性改变,以右侧较明显。入住后经医院专家会诊初步给予抗病毒、吸氧、干扰素雾化吸入对症治疗,并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样送检核酸检测,两次均为阳性,已确诊。并请省市专家会诊,严格按诊疗方案治疗。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医院党委和县市各级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我根据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的安排,以“众志成城、大医仁心”为己任,充分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勇赴一线投入战斗。
由于县级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是一个小科室,连主任和门诊大夫加上总共有5名大夫、6名护士。疫情发生后,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都立即表示要去救治一线工作,院方也积极抽调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组成梯队,接力施治。
我和另一名大夫带领3名护士组成第二梯队,其中侯文娟护士母亲逝世还不到2月,刘亚娟与李艳艳因感冒身体有点虚弱,90后护士陈娟娟主动将推迟原定于正月初十的婚期……为了抗击疫情,每个人身上都表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情怀和“舍小家、顾大家”的战斗精神,和患者吃住在同一病区。
虽然我们针对感染病患救治进行过无数次的模拟,但在实战中诊治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如穿上防护衣后听诊不便,戴上防护镜后视线模糊,查体不清,再加上患者心理紧张,特别是对护士们来说在治疗和操作上更加困难,但通过努力,这些困难最终都被一一克服。
最难忘有两件事,一个就是患者每次抽血取样后会出现晕血现象,再一个就是每次用过氧乙酸消毒后,会产生过敏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压力,产生了害怕心理。发现这些问题后。我和大夫护士们一边给予心理安慰,并及时更换了消毒液,让患者心情明显好转。为了帮助她与病魔斗争,我们建立了医患工作群,我和我的团队坚定“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信念,绝不向病魔认输,绝不因西北欠发达而让医术落后。我们积极与省市专家对接,按照国家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结合营养餐搭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患者一天天康复。有时值班时,看患者情绪低落,难以入睡,我就与她唠家常,对她目前的病情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还不厌其烦地讲以前治愈的一例例同类型病例,一个个与病魔抗争的事迹,进行心理安慰,思想疏导,逐渐让她放松心情,配合治疗,坚信人定胜天,坚信父母对女儿的祈愿……
后来,随着治疗与营养的补充,患者身体每天都在好转,2月9日,她在日记中写道:“第一次核酸转阴,上次的片子也是好片子,亲爱的家人们可以放心了。抱着手机许久我不知道应该从哪个字母符号开始……亲爱的医护人员我爱你们。自从住院以来你们都时时刻刻围着我转,也不怕跟我近距离接触自己被传染,这就是医者真爱。我刚住院时心理状态不是很好,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告诉我,蛋娃(通渭对自家孩子的昵称),我们都在呢,我们都在陪着你,你不是一个人;我感觉到我身边都是我的亲人,他们有的也跟我差不了几岁,但穿了医务人员那身白衣服,他们总觉得我是小妹妹,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有一次我半夜两点钟醒来,不一会儿听到楼上有来来往往的脚步声,好像又来了一位病人,天哪,白天忙了一天了晚上还要忙,这个声音一直持续到三点多,好心疼他们,早上他们还是照常起来给我送早餐打点滴,依旧是精神满满,为他们点赞。”
2月10日,患者核酸复查两次阴性,影像明显吸收,专家同意出院。所有医护人员防护到位,没有人员感染,圆满完成了医治任务。
现在我们医护人员虽然回到隔离点休息,但心里还是想着患者的后续恢复情况,并和患者每天进行微信沟通,询问病情。在得到患者病情一天天好起来,复查各项指标好转时,我们都由衷地感到高兴,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特约记者赵世军新春伊始,一场横行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而来。面对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他勇挑...
通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