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先贤南大吉

渭南日报 2019-11-29 00:40 大字

本报记者 赵玉亚/文 黄玮/图

2019年6月,浙江王阳明研究会几位专家来到渭南,探寻南大吉故里。10月9日,渭南举行了“儒家文化与渭南人文”学术研讨会,各地学者云集,陕西阳明研究会、绍兴等各地专家学者及甘肃通渭南氏后裔相继造访南家村。

南大吉是谁,和浙江绍兴有什么关系,对渭南人文又有什么影响?

怀着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和对先贤的敬仰,记者近日来到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寻访先贤南大吉的遗踪。

据南家村南大吉纪念馆馆长南水利介绍说,纪念馆刚刚建成,里面是渭上南氏文化研究会组织陈列的瑞泉先生南大吉相关文物遗存。根据这些仅存的史料,渭南南氏一脉南宋建炎初年从山西迁来。先落脚在蒲城贾曲,元末明初从蒲城迁到渭南田市里秦村堡(现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先辈们在此繁衍生息,已从最初的几户人家繁衍到了8个生产队2000多人。

据《渭南县志》记载,南大吉,字元善,号瑞泉,明代渭南田市里秦村堡人,武宗正德六年(1511)进士。

南大吉小时候熟读圣贤之书,在《十五言怀》一诗中就抒发了他“独念前贤训,尧舜皆可并”的少年抱负,中进士后历任户部湖广司主事、江西司承德郎、浙江司员外郎、福建司郎中、云南司郎中、浙江绍兴府知府。

在绍兴的短短3年,是南大吉一生最值得回忆的时光。他遇到了考进士时的座主、为父丁忧回乡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南大吉身为绍兴的父母官,却是一位真诚的学者,他执弟子之礼请教王阳明为政之道,以门人身份将王阳明的讲学著作及书信集编为《传习录》,并由原三卷增至五卷,流传于世。

他重修稽山书院为王阳明讲学提供方便。王阳明在理论上给南大吉施政提供指导,在舆论上为南大吉提供支持,成为绍兴历史上政教合一的典范,也开阔了越地自由讲学的兴盛风气。

南大吉治学本来属于程朱理学,在对阳明心学渐有所悟之后,即反省程朱理学之弊。作为知府的南大吉在任时克己奉公、勤政爱民,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因当朝打压阳明心学,王阳明本人亦不被重用。然而南大吉不为当时的风气所左右,他求知若渴、反省慎独、学以致用,他续刻《传习录》,扩建稽山书院,为王阳明讲学提供方便,均为犯忌之举,加之南大吉在主政绍兴期间,因浚通河道,触犯了权贵利益,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在为政3年去京述职期间,南大吉被朝中权奸罢免。但此时的南大吉已深得阳明心学之要旨,他在返乡的途中给其师写信,只字不提罢官之事,但问学问之疑,王阳明在回信《答南元善》一文中对南大吉豁达大度,不计得失的得道品格给予肯定。

王阳明在回复南大吉的信中,不仅高度评价了其坦然的处事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求道精神,而且在信末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沈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然自横渠之后,此学不讲,或亦与四方无异也。自此关中之士有所振发兴起,进其文艺与道德之归,变其气节为圣贤之学,将必自吾元善昆季始也。”

王阳明对关中的历史文化、豪杰志士十分钦佩,然而,他更希望有人继承张载的精神风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担当起弘扬“圣贤之学”的重任,进则为清吏,退则为乡贤,以实现有道之人的历史担当,为此王阳明对南大吉、南逢吉兄弟二人寄予极大的厚望。

南大吉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他带着家人和胞弟回到家乡,虽然一切都物是人非,但那少年时“独念前贤训,尧舜皆可并”的志向言犹在耳。

他先在家乡启善寺开馆授学,后在渭南县城西门外湭河西岸建立渭南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湭西书院。从此,意气风发的南太守变成了开馆授学的瑞泉先生。关学大家、三原马理为南大吉撰墓表云:“先生归田日温旧学弗辍,四方弟子云从,乃构湭西书院以居,至弗能容。”门人弟子受南大吉先生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皆能内省慎独,以致良知为终身追求,大多入世做事,成为贤达之士,努力实现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尊严和使命。门人中多有佼佼者,出名的有河南巡抚李宗枢(富平人)、薛腾蛟(进士,字时化,号南岗)、裴贞(字一卿,号灵阴)等。另外,南大吉有三子,也颇有声名,可谓“鼎峙诸生间,时人目为三凤。”

南大吉的弟弟南逢吉一直跟在兄长身边,在绍兴时,兄弟二人同时受业阳明心学。回乡后,助兄创办湭西书院,随后逢吉在毕家附近创办了姜泉书院(今渭南城东毕家村一组西沟边),让渭南南氏在此之后,穿越了明王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七朝,先后出了南钊、南大吉、南逢吉、南轩、南宪仲、南师仲、南企仲、南居益、南居业、南居仁一门10位进士,此外还有1岁贡、2保举、3举人。其中3位官居尚书,兴旺了200多年。

南大吉既是阳明心学在关中的第一位传人,更是关学崇尚气节,不苟活于世的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和实践者,正如他回乡后写给弟弟与学生的《示弟及诸门人十五首之一》诗中所言,“中岁遇达人,授我大道方。归来三秦地,坠绪何茫茫。前访周公迹,后窃横渠芳。愿言携数子,教学此相将。”这首诗既有对儒家经典“周公迹”的继承,又有对张载关学“横渠芳”的传承,还有“中岁遇达人”王阳明后对良知学的笃信、融会和贯通。说明了他的思想中,既有正统关中理学思想,亦有受学于王阳明先生后对良知的感悟。明确表示了他作为关学学者比较宽泛的学术胸怀,不主一家,不拘泥于传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学术特色。

纵观南大吉一生,从浙江绍兴知府到渭南瑞泉先生,做官他坚持亲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讲学他兴学传道,经世致用。做学问,他考论严谨,述作丰富。他是渭南历史上第一部《渭南志》的编撰者,亦编撰有《绍兴志》若干卷藏于绍兴郡,著作有《瑞泉南伯子集》。在接受阳明心学之后,以慎独改过为致良知功夫,坚守知行合一,不但首开关中传播阳明心学的先河而且终其一生实践之。在遭受挫折时,不以毁誉动其心,不消极避世仍然以热忱的赤子之心入世做事的家国情怀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定西通渭黄芪喜丰收 药农笑开颜

药农在机械采挖后捡拾黄芪眼下正是黄芪收获的季节,行走在定西市通渭县陇山镇的山山卯卯,轰鸣的机械声穿梭在层峦叠嶂的梯田...

通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