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泉 坚守意志捕捉心灵之美
杨宝泉张耒《偶题》瞿塘雨过起春澜前贤题通渭八景之《中林春晓》曾棨《车驾渡江》一水万松联对月临池联帘开树密联前贤诗五首王安石《春风取花去》树头池面联
人物简介
杨宝泉,1978年生于甘肃通渭县,先后毕业于临洮师范、兰州大学。现为中书协会员,中书协第二届“国学修养与书法”中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甘肃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签约书法家、省书协草书委员会秘书长、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定西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市书协副主席、市青年书协主席。
作品荣获中书协第三届“齐白石奖”书法展最高奖;“铁人杯”书法展最高奖;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三等奖;首届、四届永乐宫国际书画大展百佳奖;第二届北兰亭电视大赛优秀奖;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美术大展金奖;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甘肃省第二届“张芝奖”一等奖等。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国家有关收藏机构收藏。另有书作及论文见诸报刊杂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杨宝泉出生在通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懂事那天起,他就暗自下定决心,要靠自己来改变将来的命运,父辈们的贫穷决不能在这辈人身上延续。
于是,师范毕业后,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习练书法,并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学习。他的书法很传统,但风格奔突奇逸,气势连贯。那些他展出的或集子里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尺牍小品还是丈二巨制,不管是行草还是甲骨汉隶,都能信手拈来。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论年龄不过40出头,在当今书坛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生。书法对于我来说,就是想让挚爱的这门传统艺术与我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让内心的所思所想润入这笔墨芬芳。”简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杨宝泉内心那份执着的坚守以及简单的愿望。
就是这位简单的书法艺术家,却做出了诸多出人意料之事。他凭借自己出色的作品,频频在全国大展上登台亮相,不仅在甘肃书坛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在全国也有了一定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出生地通渭,是众所周知在全国享有盛名的书画之乡。”杨宝泉说:“也就是这样的地域文化和社会氛围,让我从小就明白靠自身努力才能改变未来命运。”
付出总会有回报,后来的杨宝泉不仅如其所愿跳出了农门,而且在工作之余也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学好书法,他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购买自己所需的笔墨纸张和相关报刊书籍。但有闲暇,便勤于读书看报、临池学书,在超逸中下实际的功夫。
杨宝泉做人和书法是一样的,两者之间更有相辅相成的微妙作用。他外表憨厚、待人真诚,不抽烟、少饮酒,善谈,很有思想。由于他才气过人,灵气十足,因而他的书法作品常常是激情奔涌,一气呵成。
“在古人那里,书法艺术的成熟与人的成长是同步的,书法作品可以折射出书法家的生命状态,‘书’与‘人’是统一的。”杨宝泉告诉记者:“而当代以展览为中心的创作模式往往以一件作品论成败,人的生命状态逐渐被隐匿遮蔽,书法艺术也逐渐沦为‘炫技’和‘制作’。”
他感慨地说“反复调整,批量生产,貌似完美,实则假、大、空,‘书’与‘人’之间逐渐失去了内在联系。为了参展、获奖,书法家盲目追求技法的完美和形式的漂亮,内心的真实情感反而被忽略了,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找到自己内心最动人的旋律。”
看杨宝泉挥毫作书十分过瘾,一管长锋羊毫,在他手里仿佛一下子便有了生命,提按顿挫无不得心应手。沉着时善于用笔肚重点刻画,厚重而精到;痛快时充分利用毛笔的弹性,如惊鸿掠水,神采飞扬。
感觉得到,他对笔、墨、纸的性能非常敏感,常常一笔下去就能感受到其中微妙的差异,适时调整用笔方式及用墨用水的分量,让其性能发挥到最佳状态,相得益彰。
“有人说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其实不下苦功,任何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杨宝泉虽然灵气十足,但他仍然一直坚持临帖,把学习传统经典始终作为日课和学习书法的头等大事。他说:“书法是一项十分艰辛的事,这不仅仅是劳作的艰辛,更是心灵的折磨。”
正是这样,面对成绩和荣誉杨宝泉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他说:“我知道,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任何艺术家为艺术所付出的远非平常人能想象的,因为那是一条望不到头的、漫长而又孤独的充满了痛苦和失败的荆棘之路,只有勇敢者、无畏无私者、坚忍不拔者方能深入进去,采撷出璀璨的明珠,奉献给人类。”
“艺术的路上有艰辛,也有快乐,而更多的是艰辛,艺术没有尽头。”这句话是杨宝泉经常说起的,但更多的时候这句话却像是对他自己的一种鞭策。
杨宝泉对行草情有独钟,书风清新宜人、率意简洁,似山间清泉,干净明澈,似行云流水,清爽明快。特别是有些行草作品,在他的创作中能巧妙地将篆隶的笔趣融入其中,且神采飞扬,从而彰显着他深厚的功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体有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得过且过,浑浑噩噩,习惯于躺在父辈们的怀抱里讨生活;一种是有想法没行动,成天在幻想中度过。岁月倏忽而过,人已将老,而终归一事无成;一种是立定志向后,做事讲求方法与策略,认真规划,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获得成功,使很多人为之羡慕不已,杨宝泉即属于这样的类型。”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傅德锋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知识在于积累,事理需要推究,世事洞明,文采自生。”杨宝泉深深的明白,自己学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积学累功”的过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他说:“大凡任何人做事,皆有‘有心无心’之别,有心者如愤怒的狮子踢开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所谓‘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是也。只有意志坚定,心无旁骛,直奔理想之中的那个最终目标而去,才会有所收获。”
十多年来,他对各体书法的各种经典碑帖均有涉及。从三代吉金、汉隶、魏碑、二王顺流而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大家,甚至对民国及现代书家也有相应的研究。
杨宝泉尤擅行书、草书(包括章草)和篆书。当然,他在楷书和隶书方面也有不俗之表现。仔细观看他的诸多作品,感觉其书路宽广,没有囿于一家一派,而是走了一条广取诸家、碑帖兼容的路子。
书法家、文艺评论家王贞华说:“宝泉一开始学习书法,便仿佛很轻松地找到了自己的旋律。就如黄永玉说程风子‘我们画了一辈子,没有进去,他倒轻轻松松地出来了。’这与一个人的艺术天分和悟性分不开的。宝泉的书法洋溢着青春气息和浪漫情怀,有一种‘奇逸’之气,很打动人。”
在杨宝泉的行、草书里面,有着丰富的信息含量,二王的精微与萧散,颜真卿的厚重与跌宕、杨凝式的苍劲与古朴、魏碑的劲健与多变以及谢无量的闲逸与轩昂等等皆有所体现。
“我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要有明确的审美指向,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借古人笔墨加以通变,最终抒写出自我的情怀。”杨宝泉由衷地说:“当然,我并不是那种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的亦步亦趋者,我只是希望在能够尽可能感悟古人碑帖内在精神气质的前提下,将自己的思想情绪、审美理想融入其中。”
看他挥毫之际,用笔沉稳而不失轻灵,毛笔的书写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笔底犹如行云流水意象生动。或细雨微风,引而不发,郁郁芊芊,含蓄深沉;或骤雨旋风,不可遏止,飘飘洒洒,气势夺人。可谓古意盎然,个性凸显,见功见性,耐人品读,充分体现出其扎实的传统功底与过人的艺术才情。
记者了解到,创作以外杨宝泉还非常注重书法理论修养,不仅广于游览、读书,还勤于思考、著文。他撰写的书法文章文字流畅,见解独到,屡屡发表于省内外报刊,获得诸多关注与好评,从中体现出其良好的综合修养。
“对于我这样一个走出大山的农家孩子,无论这条路上会遇到多少艰难困阻我都将无怨无悔。”交谈的最后,杨宝泉用诚挚的话语吐露了心声:“对于书法艺术,我将始终坚守上下求索的意志,也希望自己在不断追求理想、捕捉心灵之美的过程中,有所突破更有所收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谦虚)近日,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推进全县脱贫攻坚扶贫扶志工作,通渭县举办“弘扬爱国...
通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