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洮入天 润泽秦州

天水日报 2019-02-26 11:48 大字

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是天水市与甘肃水投合作采用市场化融资模式建设的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是天水市城区主要供水水源工程。该工程于2014年5月经省发改委批复立项,设计年供水量5548万m3。工程自引洮二期四干渠末端(通渭县榜罗镇)取水,管线途经武山县、甘谷县、秦州区关子镇、藉口镇至杨家湾调蓄水池,再到藉口水厂,净化处理后供给城区居民,该项目建成后可解决天水市城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远离天水1000多公里以外的洮河水,翻山越岭、奔腾不息,不仅沁润着陇中地区225万群众的心,也承载着数百万天水市民的期盼与渴望。它将从哪里进入天水境内,铺设管道期间历经了怎样的艰难险阻,目前引洮供水二期工程进度如何,预计何时能够实现通水?对此,本报新闻周刊采访组前往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沿线,实地采访了工程建设情况、施工进度以及这背后的“引洮故事”。

天水供水公司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引洮供水工程2号隧洞贯通留念。

天水“引洮梦”开始的地方——通渭县榜罗镇取水口

2月21日早上八点左右,记者一行从天水市区出发,第一站要去的就是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的起点,即位于通渭县榜罗镇的引洮二期工程四干渠末端的取水口。

一路途经甘谷、武山,当车辆行进到武山县榆盘镇时,天空中下起了小雪,加之弯多坡陡、道路结冰,三个多小时以后,我们才到达目的地。

站在位于山顶的柏油路上,眼前是望不到边的梯田,梯田的中间有一个不大的村落,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半山腰。同行的甘肃水投天水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运行管理部副主任王哲介绍,由于降水量小且海拔较高,这些村庄的村民至今吃的仍是窖水,等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完工以后,他们便有望吃上清凌凌的洮河水。

因去取水口的路面有积雪覆盖,所以我们只能步行前往。沿着一条土路往下走,约200多米,就能看到道路右侧有一个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洞口以及挖好的暗渠。

“洮河水将从这里进入天水,然后经过武山、甘谷,以及秦州区关子镇、藉口镇等地,一路通向天水市城区。”王哲介绍,由于采访当时积雪覆盖加之温度较低,所以春节后还没开始施工,但沟渠已经全部挖好,只待条件具备便能埋设管线。

站在那两米多宽的沟渠前面,洮河水奔腾而出的画面仿佛已浮现在了记者的眼前。是的,这并不是梦,它已经变得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可见……

技术的突破与考验——

42公里压力管线

山大沟深是西北地区典型的地貌特征,而要想将洮河水引来,就必然要有逢山开洞、遇水架桥的决心。在管道沿线记者看到,不论是在梯田里蜿蜒,在河道下流淌,还是在群山中穿行,引洮供水的管线一路冲破重重阻碍,崎岖前行。

有些地方的土质是湿陷性黄土,遇水便会软化,沟渠开挖难度较大;有些地方的管线铺设在河道内,不仅要将河水引流,而且还必须避开汛期施工;还有些地方落差大、压力值高,对焊接工艺的要求非常高……

面对这些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天水供水公司邀请国内专家开会,进行现场指导等,逐个解决落实,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工程实施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我记得当时是2016年秋冬季节,本来河道比较窄,既要埋管线还要通车,加之为了避开汛期只能冬季施工,施工难度相当大。”采访中,负责武山水帘洞附近管线铺设的引洮供水工程二期12标段技术负责人张世茂说。

与作业难度大相比,更让他们头疼的是管线压力值高的问题。“由于压力非常大,所以管线连接就不能有任何疏忽。从武山水帘洞上方五公里开始,经过洛门、磐安,到甘谷马务沟的二号洞进口,全长42.1公里的压力管线,最高落差达400多米,在这个长度范围内产生的压力值技术风险、运行风险目前在全亚洲都是绝无仅有的。”

张世茂介绍,由于采用了特种钢材,为了解决焊接难题,天水供水公司多次召开焊接方案研讨会,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开展焊接工艺试验,最终确定了以半自动焊代替手工焊的焊接工艺,焊缝的一次检验合格率达到97%以上,实现了省内水利行业钢管焊接技术的新突破。

“施工结束后,对工程所有的焊缝进行了超声波、X射线‘双百’检测,就相当于给每一个焊缝连接的地方拍了放射片,做了超声体检,我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质量绝对没问题。”谈及工程质量,张世茂自信满满。

攻坚克难保畅通——

引洮供水工程2号隧洞

由于管道沿线地形复杂,所以工程需开凿大量隧洞,而隧洞掘进也是天水引洮供水工程中难度最大的一项内容。面对这些难题,工程建设者们日夜鏖战,使隧洞一米米向前延伸。如今,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已实现全线贯通,部分隧洞正在进行二次衬砌。

当天下午16时左右,当记者一行到达位于秦州区关子镇石川村附近的2号隧洞时,现场工程车辆正在从隧洞中将渗出的水往外运,洞口处也是积水严重,泥泞难行。

“2号隧洞位于甘谷县大象山镇马务沟村与秦州区关子镇石川村之间,全长8.72公里,我们是2-1标段,我们标段目前的施工任务是3.2公里的隧洞洞身混凝土浇筑,截止目前完成了1.8公里,计划今年6月30日之前完成隧洞混凝土浇筑任务,达到试通水条件。”正在施工现场指挥作业的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施工2-1标段项目副经理李大海说。

李大海介绍,由于2号引水隧洞穿越康家河——罗峪沟地质断裂带,属构造稳定性较差区域,断裂条数多,断裂带影响宽度大,岩性复杂、构造发育差,主结构面走向倾角与主洞轴线夹角小,开挖过程中塌方、掉块等现象频发,开挖断面难以控制,隧洞成形差、超挖严重,成洞难度增大是导致开挖掘进缓慢的原因。

与此同时,由于2号隧洞内地下水位较高,实际施工过程中在地下水及山岩压力作用下,造成洞内渗水情况较为突出,甚至个别洞段还发生过涌水现象,所以也导致隧洞施工难度增大,工程推进较为缓慢。

王哲介绍,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从榜罗镇的取水点到藉口水厂,目前绝大多数管线已经铺设结束。“作为全线最长的隧洞,2号隧洞的完工决定着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全段施工的进度,一旦2号隧洞施工完成,也就意味着天水供水公司负责的这96公里管线能够达到试通水条件。”

临危受命缓解缺水现状——

高桥头引水枢纽

虽说高桥头引水枢纽并不在引洮供水工程的管线上,但它作为引洮工程的“先遣部队”,已经为天水城区输送了两年多的生活用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几年,随着城区人口的增长和用水量的逐年增加,秦州城区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缓解天水城区近期饮水困难问题,2015年甘肃水投天水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自筹资金1400万元先期建成高桥头引水枢纽一座,从高桥头枢纽引水,依托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秦州段线路输水到藉口水厂,年向城区供水596万m3,该项目已于2016年5月10日建成投入试运行,向藉口水厂供水。

“根据规定,混凝土的出仓温度不能低于10℃,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所有的沙子和水就得现场加热,还要搭暖棚。河道里施工,在将水引流的同时,还要用水泵抽水,边抽边作业,只要水泵一停,水就满了。”张世茂告诉记者,高桥头引水枢纽是于2015年10月份开工建设的,2016年5月便已投入使用,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冬季完成。

采访当天,记者在高桥头引水枢纽看到,清澈见底的藉河水从关子镇石川村上游流入汇流池中,然后进入沉砂池,将密度较大的沙粒筛出之后,经由秦州段管线进入藉口水厂。

“引洮工程秦州段供水管线已经为天水城区供水2年多,主要用的就是高桥头引水枢纽的水,首先要将河水拦截过来,由于泥沙较多所以进行沉淀,之后直接就到水厂。等到洮河水过来之后,这个就成为了备用水源。”采访中,高桥头引水枢纽站工作人员华有乾介绍,2016年到去年夏天,高桥头引水枢纽持续向天水市区供水,但去年夏天的大暴雨导致供水系统遭到破坏,如今各项设备已维修好。

坚实的后盾与保障——

杨家湾调蓄水池和藉口水厂

潺潺流淌的洮河水是地表水,一路向东流经数百公里,要如何让它保质保量的进入每位市民的家中,这就离不开杨家湾调蓄水池和藉口水厂。

采访当天,记者在位于藉口镇西南方的杨家湾调蓄水池施工现场看到,整个蓄水池有十几个足球场那么大,地形平坦、视野开阔,水池四周的堤坝已经修建好,池底堆着一些沙土。

“调蓄水池容量是155万m3,引洮工程的水流过来以后,首先就要从西边进入调蓄水池,然后从东面的出水口流出,直接到藉口水厂,经过水质处理以后再向天水市区供水。”杨家湾调蓄水池现场施工人员介绍。

据了解,杨家湾调蓄水池是天水市城区供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整个供水工程的调蓄任务。截至目前,池底开挖、坝体填筑等工作已经完成,只剩后续收尾部分。

“根据目前天水市区每天8万m3的需求量,届时杨家湾调蓄水池里的155万m3水就可供天水城区居民使用近20天,所以它主要的作用就是保证城区供水量。另外,在每年对引洮工程管线进行检修时,调蓄水池也就是一个备用水源。”王哲介绍。

杨家湾调蓄水池主要是为了调节供水量,而藉口水厂则是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

在藉口水厂采访时记者看到,不仅有全自动化沉淀池、反冲洗车间等处理设备,而且在中控室就能看到整个系统的高清画面,可对所有节点进行远程管控。

据了解,藉口水厂是天水市目前建成最大的净水厂,目前处理的是来自高桥头和金家河水源地的原水,等引洮工程建成后,洮河水也会被送到藉口水厂净化处理后,才进入天水城区的群众家中。

“我们的水处理工艺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天水市城市供水处理厂中生产工艺最先进、自动化控制程度最高、供水规模最大的以地表水水源为主的水处理工程。每天可处理15万m3水,水处理设施分两条生产线,每条日处理7.5万m3,可单独运行。”藉口水厂副厂长何斌说。

“盼了几十年,如今洮河水终于要来了,我们藉口水厂作为天水城区引洮供水工程的末端控制性工程,一定会把好水质这一关,让全市居民喝上清冽甘甜的洮河水。”采访结束时何斌满怀信心地说。

高桥头引水枢纽,年向城区供水596万m3。

引洮供水工程正在进行钢管焊接。

杨家湾调蓄水池,可容纳155万m3,供天水城区居民使用近20天。

新闻推荐

昔日黄土高坡变身“温泉之乡”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王铭禹干旱缺水、苦焦贫瘠,长期以来是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标签。但近年来,这座西部小城在乡村振兴战略...

通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