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救助站的
穿上新衣抱着新书包回家去
救助,意味着常人眼里的苦累脏臭,意味着寒冬送暖的顶风冒雪,意味着救助对象的猜疑打骂,意味着万里送人还乡的劳苦奔波。可是对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而言,却意味着为流浪人员提供一顿热饭、一床棉被、一份团圆。
市救助管理站,一个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恒久关爱的温馨驿站,一个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迷途者遮风避雨的港湾,如远航中的灯塔,给那些救助对象以光明和温暖。
人们躲在有空调暖气的屋子里,吃着热气腾腾地饭菜,暖意融融。而那些风餐露宿,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该如何度过这样一个刺骨的严冬呢?记者走进市救助管理站,走近流浪者,走近救助管理工作者,倾听他们关于“回家”的故事……
故
□本报记者杨璟王雪梅
来来往往的“过客”
2
各种各样的“常客”
3
来自定西市通渭县的王占东大叔被救助站热腾腾的一碗饭热了身暖了心。
早上11点40分,原本淅淅沥沥的小雪变成了鹅毛大雪,记者手机上显示的温度是零下7℃,街道上铺了厚厚地一层积雪,几乎看不见行人。
市救助管理站食堂里,浓浓地饭香伴着吃饭人发出的吧唧声萦绕在空气中。
家住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泉湾村的王占东大叔脱下帽子放在饭桌上用餐,额头上有细密的汗珠渗出。“食堂有暖气,加之吃了一大碗热腾腾地饭菜感觉身上都热起来了。”王占东擦了擦汗说,他在外打工被骗,手机钱财丢失,后来又迷了路,由于自己没有家里的联系方式,所以在宝鸡救助站住了一个月才送到天水,在天水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忙下联系了家人,明天就回去。
“王占东9日来的天水,当天就联系了家人,给他买了车票,11日就送回去。和他同一天来的还有武山县马力镇的一位老人,都会一起送回。”市救助管理站保卫科蔡军介绍,救助站当天有临时救助人员4人,长期救助1人,早上送回1名。
中午一点整,记者正在向蔡军了解情况的时候,救助站来了一位小伙子,询问后得知,这位1992年出生,家住秦州区天水镇石徐村的求助者叫石海强,说是自己出来拿了40元,路费加吃饭已全部用完,要去打工挣钱可是没钱买被子,这才找到救助站求助。
据蔡军介绍,石海强有精神疾病,这是他第2次来救助站,每次来都是要一些基本的生活物品,只要救助站能办到,都会满足他。
中午两点半,雪终于停了,可救助站的又一次巡逻开始了,这次他们除了去麦积区巡逻外,还顺带送回一位家住麦积区风动厂的中年妇女。据护送她回去的救助二队队长裴亚民介绍,这位妇女因为和家里人有矛盾总是离家出走,平时怎么叫都不来救助站,只有雨雪天气她会自己找过来临时逗留,救助站会给她发放一些生活用品和食物,然后再送她回家。
市救助管理站里像石海强和这位中年妇女这样的“过客”很多。据了解,去年全年共救助各类人员2412人次;其中男2134人次,女278人次,流浪未成年人68人次,青壮年1886人次,老年人458人次;救治危重病5人次、精神病人327人次,资助返乡1538人次,护送返乡875人次,现有滞留在站人员5名,安全送返新疆、内蒙、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等省份流入和接转天水市的流浪乞讨人员323名。
“作为重要地民生保障,救助站的职责就是接受社会流浪人群,帮他们找家、送他们回家、为他们安家。”陈文晓说。
跑站“名人”唐有刁跑站记录111页810多站。
一年中,市救助管理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的被救助后安全回家,重新工作,但也有永远救助不了的各种“常客”。
据蔡军介绍,最近被送回的人当中有个老熟人叫唐有刁,这是他第7次来市救助管理站,是全国有名的跑站流浪人员。
从《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上显示,籍贯是重庆的唐有刁在全国的跑站记录是111页,一页有8站,总共跑站810多站,全国各地都跑遍了,最远跑到云南玉溪、新疆等地,有的救助站居然去过几十次。
“天水市是全国对口站,过往人员特别多,像唐有刁这样跑站的流浪人员也比较多,据系统显示,全国的流浪人员跑站的占到90%。”蔡军说,这些职业跑站的以讨钱为主,一般是不太愿意来救助站的。
像唐有刁这样的职业跑站者,救助三队的陈国栋见得多了。“一个比一个会演、更懂政策。真正的受助者都愿意回家,但他们不会,只想要钱。”陈国栋说,在救助站待久了,他们经常会碰到各种无理取闹的人:有胳膊上画着龙、老虎、螃蟹等图案撒泼打滚的,有冒充艾滋病病人往化验器具里吐痰的,也有抱着骨灰坛子要摔破在救助站的,还有把自己化装成受重伤躺地上装病的,更有用刀片把自己划伤威胁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这些自导自演、五花八门的情景剧导演者,无非就是为了要钱,他们大多是精神正常年龄在20—40岁的年轻人。
“这些人大多是各地方救助站的常客,其实他们都不属于救助范围,给他们解释他们不接受,来了就耍横,耍赖皮,要不就睡到地上撒泼打滚。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一本账,去一个地方闹一闹就能挣200元,一天去两个地方收入就很可观,这要比拿工资的还挣得多。”陈国栋无奈地笑着说,有一次救助站接了一个籍贯山东的,他从内蒙古、银川一路跑过来,有救助站就去闹,吹牛说自己一个月要了一万多,工作人员当时还开玩笑说不上班了要跟他一起要饭去,他走的时候居然说,“下次再见,我还会再来。”
据市救助管理站数据记录显示,本地的流浪乞讨人员也不少,各个县区都有,尤其以清水、张家川、武山县最多,他们除了在本地讨钱外,经常去兰州、西安等距离比较近的周边城市,他们都是抱着要上更好,要不上大不了回来的心态。
“救助工作中最让人头疼的是职业乞讨人员,这些人以讨钱为生,他们不愁吃喝只要现金,对这些人公安、城管都没办法,只有我们才会让他们暂时不能‘讨生活’。我们救助原则是只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一旦介入,他们就得暂时歇业。”王立润说:“我们一直告诉周围的人做善事一定要通过一个官方正规的渠道,不要被这些职业乞讨人消耗他们的爱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俞树红不变的中国年,变化的“年货经济”。今年兰州年货市场有什么消费新亮点、新动向?年货消费的变化,折射了市民...
通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