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绿色守望 通渭县刚强兄弟五十载坚守植树播绿纪实

定西日报 2018-09-06 08:51 大字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通讯员赵世军

初秋时节,走进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村子两边的沟坡全被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林海披上翠绿色的盛装,呈现出勃勃生机。走进林海,不仅可以看到长势良好的云杉、龙柏、黑松等多种常青树,还能见识到棕榈、海棠等难得一见的南方树种。

说起50年前的许堡社,可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当时是地地道道的干山苦岭。在许志强、许志刚孪生兄弟的记忆里,当时村民除了砍树盖房外,还开始退林种田,使仅剩的一些绿色也被消除殆尽。山上光秃秃的,村庄荒凉萧瑟,周围崖边不断塌陷,沟里的窟圈越冲越大,一下大雨,山水就卷着泥土涌进院子,让人担心房屋会被山水冲走。

“不栽树,不保持水土,这家就完了。”从此,刚强兄弟下定决心栽树,立志要把这片干山苦岭变成四季常青的美丽家园,他们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播绿生涯。

不过,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种树是不被待见的,被人们认为是霸占田地的行为。在批评声面前,刚强兄弟选择了坚守。这一坚守,就是半个世纪。

没有树苗,兄弟俩就挑着担子步行到武山、陇西各地去买。为了凑钱买苗木,他们什么办法都想了。

“刚包产到户那会最辛苦,那时的一棵树苗要3块钱,相当于10斤白面的价格。”许志强的妻子陈转荣记得,有一年家里的马生了小马驹,总共卖了700元,没想到许志强竟瞒着她把这些钱全买成了树苗,那时候700元差不多是全家1年的生活费。

有一段时间,为了瞒着家人,刚强兄弟俩就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哥买了树苗,放在弟家;弟买了树苗,放在哥家。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水土流失严重,有时候前一天刚种好树苗,一场大雨后树基就塌了,只好重新种。还有一次,刚强兄弟买了400多棵树苗,居然连一棵也没有存活下来。为此,兄弟俩没有少下功夫。

当地地势陡峭,经常要在崖边栽树,甚至还要用绳子吊着下到半崖上栽树,稍有不慎,就有坠崖的危险。许志强指着崖边的一排松树说:“我们经常是一个人腰里拴着绳子栽树,另一个人则在上面拉着。”

“刚开始种树,一来没经验,二来没钱,我俩便肩挑车推,运土填沟,在房前屋后、沟里崖上栽植新疆杨,这一栽就是10年。”眼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可是天牛病蔓延开来,使已经长大的新疆杨大面积枯死,10年的心血打了水票。面对家人的抱怨,兄弟俩仍没放弃,毅然决然挖掉枯树,从头再来。

许志强说,他俩种的树多在两山之间的崖边,土壤多为盐碱地,当初草木都很难生长,更别说是树。为了保证树能成活,兄弟俩不得不从山下挑水浇灌。直到村里通了电,做了蓄水池,浇水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再也没人拦着兄弟俩改造荒山了。兄弟俩一狠心便把10亩良田换成30亩荒坡。他们为了弄到更多的树苗,就挑着担子,远赴百公里之外的集体林场,购买树苗。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通渭县第三铺乡:开展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培训

本报讯近日,通渭县第三铺乡西坪村帮扶工作队邀请定西市农科院专家为全村早熟马铃薯种植户开展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培...

通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