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扶持民营剧团唱好戏

甘肃日报 2018-04-20 04:03 大字

梨园实景演出鲁宁

通渭县春蕾演艺有限公司排演的《大升官》剧照

敦煌曲子戏《告斧头》剧照

灵台灯盏头剧团杨万钧授徒

定西刘山三陇曲剧团《安定洋芋》演出剧照

本报特约撰稿人苟晓飞

核心提示:民营演出团体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民间戏曲的主要传播者和传承者。但不可忽视的是,许多优秀的地方剧种正在经受传承后继乏人、受众萎缩、演员年龄断层的生存状态和“老艺人、老观众、老剧目”“常演老戏、老戏常演”的演出现状困扰。

戏曲剧种尤其是一些存活于民间的剧种,因受到现代娱乐业的冲击和自身的局限,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有些剧种甚至仅有一两个民间小团体在勉强维持。扶持和保护民营演出团体,发展地方戏曲,是甘肃省传承和保护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

传承戏曲艺术的主力军

为期两年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2017年年底公布。全国参加本次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0278个,其中民营团体(含民间班社)8754个,占团体总数的85%;348个剧种中,有107个剧种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演出,所占比例为30.7%。

甘肃省的普查调研结果显示,全省戏曲演出团体共有569个,其中民营团体(含民间班社)526个,占全省演出团体总数的92%。在甘肃省现有的13个戏曲剧种中,眉户、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戏、高山戏、半台戏、豫剧8个剧种基本全靠民营团体在传承,而秦腔、陇剧、京剧、曲子戏、南木特藏戏5个戏曲剧种的演出团体,民营团体数也分别占91%、70%、90%、98%、80%。一些民营团体还存在演出剧种双肩挑或多肩挑的情况,如有的兼演秦腔和眉户,有的兼演陇剧或秦腔,有的兼演陇剧、眉户、秦腔、曲子戏等。由此可见,民营团体不仅占据着甘肃省戏曲演出的重要阵地,而且是传承和繁荣全省戏曲艺术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

纵观甘肃省民营团体的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

演出团体处于散、弱、小状态。甘肃省戏曲民营团体的演出市场主要在乡镇。以村为单位的民营演出团体,一般人员比较固定,商演活动很少,演出收入微薄;跨村镇较大规模的民营演出团体,除管理人员外,演出人员根据演出场次和演出规模多为外聘,人员流动性强。如定西市通渭县26个曲子戏和秦腔民营演出团体,2014年演出经费团均2.64万元。由于经费得不到保障,道具陈旧,艺人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出于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目的,基本上是“常演老戏、老戏常演”的状态。有个别农民企业家投资组建的民营团体,在演出设备、演出收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状况良好,但这样的民营团体数量并不多。此外,还有一些民间班社,属于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机构所在的社区、行政村以及周边村镇,影响范围较小,很少或几乎没有演出收入。如平凉市民间班社共有59个,大多数是以各乡镇、村社的社火班为基础组建的,一般在节庆期间或农闲时演出。

剧目创新创作能力欠缺。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不管是专业院团还是民营团体,演出剧目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是因为民间团体大多无专业戏曲人员,剧团为了生存无暇进行剧目创作,也无力去排演新的剧目。这也致使有的团社虽有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但演出剧目都是复制经典的传统保留剧目;有的团体年演出场次在300场以上,但剧目创作和演出水平却没有得到提升。据调查统计,自2000年以来,甘肃省的民间演出团体几乎没有创作出一部像样的新剧目。

演职人员逐年减少,传承面临困境。在娱乐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真正喜欢戏曲、热爱戏曲表演、主动学习戏曲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加之收入偏低,人才难觅,演员难培养,传承方面也出现断代现象,特别是在戏剧编导、音乐、舞美等方面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现状直接威胁到剧种的继续存活和发展。

传承发展地方戏曲的思考

地方戏曲是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农村文艺舞台、繁荣戏曲艺术、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地方戏曲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民营团体,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发展思考:

加大扶持力度。对富有文化价值且濒临消亡的剧种和民营剧团,应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建立适当的演出补贴。剧团在参加各类艺术活动取得好名次时给予资金鼓励和激励政策,提高剧团人员的演出积极性,为剧团的良性发展创造环境。

确定重点民间演出团体,以重点演出团体的扶持促进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在演出团体内部建立劳动用工推荐制度和用工保护制度,稳定剧团演职人员队伍,使年轻人能够看到希望而积极参与传承。

对重点民间演出团体的剧目创作给予资助,以剧目的扶持促进地方戏曲的保护。对从事剧目创作的人员,在充分保证农村传统性大众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剧本创作交流等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做好地方戏曲传承和创新发展。

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支持成立专业剧团,满足和保障剧团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与当地高等院校联合,设立地方戏曲表演班,聘请戏曲艺人客座授课,分年度委托戏曲院校开展地方戏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人才培训班,并对开展的各类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地方戏曲人才培训项目进行资助。对地方戏曲重点创作演出团体的表演及创作人才进行培训,以多种方式完善地方戏曲人才梯队建设。

定期举办地方剧种展演活动,加大剧目传承创新力度。向观众展示剧种的经典剧目、艺术名家、新秀,促进剧种的创作和演出,扩大剧种的知名度。有计划地抢救、恢复、整理、改编传统戏,条件成熟后,移植排演优秀现代戏,促使老剧种焕发生机与活力。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结合戏曲进校园,鼓励和支持代表本土戏曲剧种的民营团体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泛传播戏曲,开辟专门栏目、频道、频率等,加强对地方戏曲的宣传、介绍,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和扶持地方戏曲的舆论氛围。

加强对地方戏曲的研究。鼓励和支持戏曲专家、文化研究者对地方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历史内涵、呈现形态、文化价值、表演体系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促进本地区地方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弘扬和发展。

新闻推荐

通渭县被省卫计委确定为妇幼健康服务示范县

通渭讯(通讯员周仁强)近日,从省卫计委传来喜讯,通渭县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甘肃省评估验收,被省卫计委确定为“2017年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市、区)”。201...

通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