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0年公益路让爱留痕

西部商报 2017-09-20 05:25 大字

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镜头前的欢声笑语

才艺展示课上作自我介绍的小朋友

团队人员合影

本组图片由西部商报记者焦太霞 供图

(记者 焦太霞)

一个大学生公益实践团队,10年时间每年暑期坚持同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农村,为当地老百姓拍照、放电影、支教。他们就是由甘肃农业大学学子组成的“爱的痕迹”公益团队。在公益的道路上,他们坚持以自己的微爱之心,唤醒社会的大爱之举。

因为梦想在一起

9月12日午后,应记者之邀,“爱的痕迹”公益团队的队员向记者回顾起10年前他们首次参加公益时的情景。

2008年暑假,甘肃农业大学文科实训中心的教师刘敏首次组织“爱的痕迹”公益实践团队来到通渭县,为当地的老人小孩拍摄了上千张照片。实践结束回到学校后,他们经过挑选整理,打印出一部分照片,寄给了照片里的主人。

10年来,这个公益团队陆续寄出一万多张照片,这些饱含爱与温暖的照片成为众多农村家庭的美好回忆。

“每年团队的人数及成员都会有所变化,今年我们的团队共有17人,成员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地区。是公益事业将有着共同梦想的17个人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使这个小团队有了坚如磐石的力量。我们与“爱的痕迹”同在,将公益进行到底。”队长冯美玲用朴实的话语诠释着他们的大梦想。

为村落“插上”地标

今年暑假,“爱的痕迹”公益实践团队再次出发,前往定西市渭源县麻家集镇乔家滩村进行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与10年前比,这个团队除了延续“拍照、放电影、支教”这三大套餐项目外,还延伸出了更多服务。

8月13日,“爱的痕迹”团队到达了乔家滩村,在村里一个简陋的护林站里落了脚,两间房、用课桌拼起的大通铺,就是17名队员的简易宿舍。

那些天当地连续下雨,团队支教组组长王明娜说,这点雨和困难不算什么。这位来自白银偏远山村的朴实姑娘告诉记者,前期他们去过的地方住宿更简陋,17个人住在一个护林站,两间房,女孩子9人挤在四张床板上,半夜里有同学还掉下床去。

提到这次公益行最值得欣慰的事,拍照组组长党洁表示是为当地的村落“插上”了地标。原来,同学们走了很长的路弄到该村以及邻村的地标,然后用高德地图上传这些村子的电子地标,当时上传了36个地标,审核通过了27个。“我们回来后,村支书专门联系到我们,说以前有商贩来找他们,他们只能过去接引带路到村里。现在方便多了,这些来村里收购蜂蜜和中药材的商贩直接从高德地图上搜索就过来了。电话那头传来不断的感谢声让我们更加有信心继续走下去。”党洁说。

我们做的事微不足道

“村民们都特别淳朴热情,当我们要离开时,他们拿着农产品使劲往成员手里面塞,孩子们含泪抓着我们的手不让走,那一刻大家顿时眼泪婆娑。我们做的事微不足道,可在他们眼里却那么重要。”队员们说到这里,满眼还是离开时的不舍情愫。

已经在这个团队4年的队员郭刚强告诉记者:“刚下去的时候,村里的孩子都特别好奇,不知道这些穿着同样衣服的哥哥姐姐们是来干嘛的。可通过与孩子们的相处,实践结束时他们说以后也要像我们一样做好人好事。”

盯住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

甘肃农业大学校团委书记周军说,全校今年共有120个团队、1000多名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爱的痕迹”这个团队是唯一一个坚持了十年的团队,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如今的刘敏,不仅是队员心中的大老板,更是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甘肃省高校省级示范中心甘肃农业大学文科实训中心主任,阿里学院和淘宝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资深讲师。身兼数职的他说,“这么多年来,总有人对我说,十年啊,能坚持下来可真不容易,可是在我看来,盯住一件事情,把它坚持做下去,值得去做,十年我并不觉得不容易,而是很有意义。”

新闻推荐

这些标签正在褪色 ——新数据颠覆中国西北角旧印象

■新华社记者曹健张亮大漠孤烟,黄沙漫道。千百年来,苍茫萧瑟的意象在边塞诗人的作品中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再看中国西北角,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科技进步,那里正不断发生可喜的...

通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