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造血”唤醒贫瘠土地——通渭县大力实施“2+4”工程推进产业扶贫纪实
盛夏时节,走进通渭县乡村原野,一座座光伏电站熠熠闪光,一层层水平梯田绿波荡漾,一片片产业基地连片开发,一个个富民产业蓬勃发展……这是通渭县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增收短板,优化产业布局,强化“造血”功能,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唤醒贫瘠土地给农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通渭县坚持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推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和实现稳定脱贫的核心举措,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精准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按照“牛羊满圈光伏电,有机农业书画县”的产业发展远景,聚焦培育以“畜草、玉米、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果蔬、劳务、文化旅游‘六大特色产业\’”为主的“3+6”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十园百企万户”强县富民工程、户均“十亩产业田,两头增收牛”脱贫工程“两大工程”和“一村一企一产业一劳务”、“1431”书画文化扶贫、村级光伏电站和“庭院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四小工程”,做到“一产支持生态、二产带动全局、三产提升质量”,探索出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效的多元产业扶贫模式。
搭建带动主体拓宽产业脱贫路
紧紧围绕培育“3+6”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十园百企万户”强县富民工程。采取“园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县布局发展10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示范区),每一个产业园培育10户左右企业(合作社)来支撑,每一户企业(合作社)带动上百户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石滩畜草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川小杂粮食品加工园、新能源精准扶贫示范园、以马营为核心区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示范园、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苹果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劳务培训和输转基地、以平襄书画小镇为主体的“全国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榜罗华岭红色旅游基地和文堡片区综合工业园“十大园区”全力打造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平台,鼓励各乡镇主动融入园区发展,因地制宜在本乡镇建立子园区或示范区。通过园区建设,全面促进项目落地,加快产业聚集,承载产业转移,推动城乡发展,盘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园区项目化,项目环保化,庭院整洁化,乡村美丽化,县城景观化,城乡一体化”。
优化种养结构循环经济促发展
利用耕地面积宽广、光照充足、土壤无污染等优势,大力实施户均“十亩产业田,两头增收牛”脱贫工程,调整优化农产品种养结构,通过千家万户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增加收入。
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突出全膜玉米种植,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果蔬等特色种植,适度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能通过种植10亩全膜玉米或2亩中药材、12亩小杂粮、1亩苹果。把畜草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进一步增强牛羊养殖在全县产业发展中的主导性,以养带种、重点在养,户均养殖2头以上基础母牛或10只以上基础母羊,为脱贫致富提供稳定有效的主体收入来源。目前全县年种植全膜玉米75万亩以上、马铃薯30万亩以上、中药材6万亩以上、小杂粮12万亩以上,建成林果基地12万亩,全县苹果树栽植面积达16万亩以上,累计建成养殖场(小区)374个,发展规模养殖户2.08万户,全县牛存栏5.38万头、羊存栏36.24万只。今年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57.12万元,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在11个乡镇发展金银花种植2万亩,带动2089户贫困户增收;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24万元,扶持2905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11.54万亩。
村企结对帮扶傍着企业奔富路
大力实施“一村一企一产业一劳务”工程,组织县内外企业与贫困村完成一对一对接,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就近吸纳每户贫困户1名劳动力就业,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让贫困劳动力“傍着”企业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1门致富技能,依托以福州为主的东南沿海劳务输转基地、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主的西北部劳务输转基地和以江苏为主的电子产品劳务基地,进一步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劳务培训—劳务输转—返乡创业—发展经济”的劳务产业发展新路子。推行资金项目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发展模式,96家县内外企业结对帮扶155个贫困村和2302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00元以上;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449个、带动9506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其中155个贫困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12个,辐射带动贫困户8445户。
立足品牌优势文化扶贫万象新
立足“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品牌优势,大力实施“围绕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这一目标,搭建书画艺人培训、企业画廊就业、采风基地带动和乡村旅游增收‘四个平台\’,推进品牌变产业、收藏变收入、爱好变技能‘三个转变\’,建立帮扶贫困户‘一个清单\’”的“1431”书画文化扶贫工程,使文旅产业相融互动,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之路。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加强与中美协、中书协、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的战略合作,中美协资格展等一批国家级展览走进通渭,坚持每年举办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极大提升了通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书画产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抢抓平襄书画小镇列入全省创建的18个特色小镇和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列入省上举办重点展会的机遇,把平襄书画小镇作为全县书画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战略平台,今年重点实施平襄书画小镇一期工程,举办第七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筹建“全国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加快推进陇山山亿、三铺万岔村等乡村体验旅游综合体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鲜明、观赏性强、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景点,积极创建“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全面启动采风基地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开发、“家家户户挂中堂”、贫困群众书画艺术培训、群众艺术创作及藏品推介展销等工作,建立完善帮扶清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目前已引导56家文化企业结对帮扶56个贫困村、480家画廊结对帮扶480户贫困户,直接吸纳就业1200人;建设20个书画摄影采风基地,带动138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在历届书画艺术节期间,参与售卖书画作品的本地农民书画家达3000人次、人均年增收800元,其中贫困户占30%左右,有效发挥了书画文化产业“扶智”与“扶志”相融合的作用。2016年,全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5.3%。
开发新型能源光伏扶贫唱新歌
抢抓国家能源局定点帮扶和被确定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的机遇,按照“33331”光伏扶贫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户用分布式发电、村级电站和集中式电站共同推进的光伏扶贫发展格局,精心打造西部、北部、南部三大光伏扶贫示范片区,积极探索农光互补、畜光互补、林光互补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力争到2020年全县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以上,实现1万户农户从中受益,其中户用分布式2000户、村级电站带动8000户,努力打造全国新能源精准扶贫示范县。
2015年,通渭县在全省率先建成200户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户均投资2.4万元、装机3千瓦,累计发电91.2万度,实现电费收益65.8万元、户均收益3290元;2016年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建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565户。以农业大棚、养殖圈舍、林下养殖场、育苗基地为载体,按照每户5千瓦对应规模集中在全县15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村级光伏电站建设,电站资产归村级集体所有,按照“量化到村、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每年产生的收益按照村级和贫困户2:3的比例进行分配,每个电站村集体年可增收6万元,贫困户户年均可增收3000元,连续扶持3年后重新确定贫困户进行滚动帮扶。2016年建成村级光伏电站47个,已带动1855户贫困户增收;2017年建设村级光伏电站44个。在光照资源和地形条件较好的榜罗镇投资13.5亿元,分两期建设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光伏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建成后利用光伏板下空地,发展中药材、花卉、尼雅黑鸡等特色种养业,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发展庭院经济美化环境富农家
沿着干净平整的水泥硬化路行进陇阳乡车岔村,一畦畦绿意盎然的时令蔬菜长势喜人,一排排生机勃勃的林果树木有序地分散在菜园中,一个个标准化暖棚圈舍里牛肥羊壮,把整个村庄衬托得丰裕而富有神韵。
“您可别小看了这牛圈和小园子,这可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金元宝\’。”车岔村马湾社村民张军良说,菜园子不仅可以满足自家的消费,还有好多热心买家上门收购,增加了一定收入,利用庄院旁边的空地栽植的20多棵核桃树和50几棵花椒树三年后也会挂果,少说一年也能收入万数元,加上养殖的成十头牛,就不愁没钱花。
通渭县立足全县集雨水窖分布广泛和“通渭人家”院落宽敞、青砖瓦舍、曲径通幽,庄前屋后空间开阔、绿树成荫、土质优良的优势,组织动员条件相对成熟的农户充分利用庭院区域发展种养、园艺、手工、休闲旅游等产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着力构建“巧用窖、建大棚、种果蔬、养畜禽、防旱情,发展庭院经济促增收”的自主脱贫工作格局,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有产业,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增收入。
新闻推荐
近日,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艺术节开幕期间,几位书画爱好者品评“求”来的书法作品。本报记者杨世智本报记者杨世智通渭人崇尚耕读,钟情书画,人人爱字画,家家挂字画,户户有收藏,形成...
通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