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丝绸之路兴产业 翰墨丹青绘新篇——通渭县书画产业发展纪实

定西日报 2017-08-12 07:42 大字

榜罗重镇,红色通渭;翰墨飘香,书画通渭;诗书传家,耕读通渭;旱作农业,生态通渭;陇上神泉,养生通渭;风光互补,清洁通渭。通渭,是一块孕育希望的土地,充满着激情与活力;通渭,是一片富有灵气的土地,涌动着书画艺术发展的热潮。通渭,因书画而改变;通渭,也因书画而享誉全国。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332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2016年末常住人口40.51万人。走进通渭,就好像走进了一个书画的王国:一处处书画文化精品工程拔地而起,一个个书画采风团前来采风基地写生创作,一间间格调高雅的画廊和名师工作室鳞次栉比,书画文化氛围浓厚、书画创作人才济济、书画作品交易活跃……

通渭人崇尚耕读,钟情书画,人人爱字画,家家挂字画,户户有收藏。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形成“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种砚田”的独特“通渭现象”,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近年来,通渭县根植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的沃土,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紧盯建设“全国知名的书画交易市场、全国知名的书画信息发布平台、全国知名的书画名家采风基地、西部地区最大的文房四宝交易市场”,着力打造“‘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深入推进以书画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抱团”发展。2016年12月,获批筹建“全国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让这个底蕴深厚的“书画大县”转向“书画强县”。形成中华书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典范,在书画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搭建平台

学习交流重育才

通渭县成立县文联、书协、美协、书画院、美术馆等文化机构,采取“请进来、以展普训增技艺,走出去、学习借鉴取真经,邀名家、传经送宝做辅导,从小抓、墨香校园育新秀”等模式,整合资源,搭建书画技艺培训平台,常态化开展书画艺术学习交流活动,全力构筑书画人才高地,引领书画文化产业扬帆远航。目前,全县拥有书画经纪人2600多人,书画创作人员1.3万多人。其中中美协会员5人、中书协会员40人,省美协会员83人、省书协会员96人。

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清华美院美术理论研究与创作高研班、改琴基金会、中国新水墨书画研究会等12个机构在通渭设立培训基地或分支机构开展书画专业培训,书画专业教授开展书画创作专题讲座。举办县级以上会员书画创作培训班18期,培训2100人(次);举办中小学学生及书法教师培训班4期,培训310人(次)。先后有中书协、中美协书画家1000多人(次)现场交流,其中30多名著名书画家对186幅通渭书画作品进行了现场点评指导。先后举办中国?通渭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国名家书画精品特邀展、“世纪新风度”21世纪中国画名家学术全国巡回展、“丝绸之路?翰墨通渭”中国画油画作品展等大型展览活动30多场(次),参观受训两万余人(次)。先后组织当地书画家2100余人次赴天津大学、乌鲁木齐、日本石川、山东青州、章丘、上海同济大学等地开展联合办展,展出作品10万余件。组织县内书画创作经营者91人次赴国家画院、北京荣宝斋等地“面对面”创作观摩、“一对一”探讨交流。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书法课和绘画课,深入推进“墨香校园”建设,全县教育系统涌现出省级以上美协、书协会员37人;在全国书画大赛中,有260余人次学生分别斩获钻石、金、银、铜和佳作奖;有350名学生考入全国各类高校书法专业和美术专业。

因势利导

抱团发展创品牌

通渭县因势利导,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加强书画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引得藏家商贾云集、书画名家荟萃。形成“年年有大型节会,月月有名家展览,天天有采风交流”的运营格局,延伸了书画产业集群发展链条,深入推进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工作。

该县立足于书画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书画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提升书画文化产业品牌质量的意见》《“全国书画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规划》,明确了扶持政策、创建目标、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编制了《通渭县“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渭县平襄书画小镇建设规划》《通渭县墨香温泉小镇建设规划》。已经建成悦心国际书画村、书画文玩城等一大批重大书画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和20个陇中风情书画采风基地,连续6年成功举办6届书画艺术节。30多名国内知名书画家在通渭建立创作基地,推动通渭书画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通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组建全省首家画廊协会和画廊联盟,已有260家画廊和168名市级以上书协、美协创作人员加盟协会,入驻书画村集中经营,业内名气越来越大。注册成立文化产业协会、硬笔书法协会、收藏家协会、文房四宝协会、教育书画协会等13个行业协会。发展文化企业67家、画廊480多家、书画装裱店120多家,提升了书画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产生了集群效应。形成了政府、企业、画廊、协会、市场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书画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延伸了集书画会展、鉴定、培训、创作、收藏、装裱、推介、拍卖、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发展。

合作推介

擦亮名片促升级

通渭县积极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书画文化大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擦亮“翰墨飘香?书画通渭”靓丽文化名片,扩大通渭书画品牌效应,使外界对通渭的认知由“书画”替代了“贫穷”。

2013年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专题片《中国书法五千年》,报道了通渭书法艺术发展及书法产业开发情况,推动通渭书画走向全国。2013年12月,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在通渭县免费开通,成为甘肃省首家开通该频道的县份。2014年8月,通渭与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合作举办了《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通渭》大型电视现场活动,用电视现场传播方式宣传通渭书画品牌;与甘肃电视台公共频道签约开设《悦心书画苑》栏目,每周播出1期,全方位宣传报道通渭书画产业发展情况,宣传推介通渭籍书画人才。2015年1月,通渭县与山东省青州市签订《缔结友好市县协议书》,联手做大做强书画产业,加强扩大通渭书画品牌效应。2016年1月,定西市与中美协举行“丝绸之路?翰墨通渭”中国画油画展览项目长期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确定每年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1至2个重点国家级展览安排到通渭展出。2016年7月,平襄书画小镇被省政府列入全省创建的18个特色小镇之一。2016年8月,通渭书画艺术节被省委、省政府列入省上举办的重点展会;邀请《书法报》走进通渭,《书法报》组织书法名家与通渭30余名书法创作者面对面进行了书法创作与欣赏心得交流,并对30件书法作品一一点评,择优选出20件作品在《书法报》刊登。2017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土右旗举行通渭县画廊协会交流基地、通渭敕勒川书画艺术交流中心揭牌仪式暨书画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两地书画文化事业共同发展繁荣。

扶贫带动

资源转化兴产业

通渭县紧盯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大力推行“围绕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这一目标,搭建书画艺人培训、企业画廊就业、采风基地带动和乡村旅游增收“四个平台”,推进品牌变产业、收藏变收入、爱好变技能“三个转变”。建立“一个帮扶清单”的“1431”书画文化扶贫工程,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进书画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书画文化产业优势,有效发挥了书画文化产业直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和增强脱贫志气的重要作用。全县书画年交易量达60万件、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

依托书画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温泉资源和生态资源,把打造通渭县城—榜罗镇—马营镇—华家岭的旅游红色之路、书画之路、生态之路、户外运动之路与书画采风基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结合,促进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带动沿线贫困群众增加收入。邀请书画名家举办农民书画创作培训班19期,培训农民书画创作者2100人(次)。县书画院、美术馆、美协、书协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招募中书协会员和省美协会员、省书协会员、书画装裱师深入贫困村开展书画技艺、装裱技能培训,把文化的“种子”播入贫困乡村,把文化“输血”变为文化“造血”。不仅丰富了乡村书画文化内涵,更加促进了贫困群众在书画行业中创业带就业的大好局面,有效拓宽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先后引导56家文化企业结对帮扶56个贫困村、480家画廊结对帮扶480户贫困户。引导贫困户开办书画装裱、经营实体店26家,带动138户贫困户走上发展书画产业的致富路子。开展“书法进万家、户户挂中堂”活动,由省文联为2000户农户赠送含有扶贫励志内容的书法楹联和书法中堂,鼓舞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士气,激励贫困户树立脱贫攻坚的信心。

丝绸之路兴产业,翰墨丹青绘新篇。通渭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把“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融入书画文化产业发展中,满怀信心,凝心聚力,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挥毫泼墨,妙笔绘画,全力推动书画产业走向品牌提升、转型升级。

新闻推荐

马营镇“两学一做”突出“五字”重实效

本报梁山讯(通讯员郑晓雪刘晓慧)马营镇各党支部着重在“学、讲、查、改、做”字上下功夫,把“自身像”画好,把“自身病”找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突出在“学”,入脑入心。在抓...

通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