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水保总站构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定西日报 2022-03-22 10:52 大字

定西境内地貌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达到1672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一直是长期制约全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主要“瓶颈”。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稳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63平方公里,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年可拦蓄泥沙3265万吨、拦蓄径流2.6亿立方米。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了6854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6.3%,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下降的态势进一步稳固。

——创新监管手段,监督执法实现新突破。在国家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定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市水土流失和治理实际,完成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规范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方案变更管理等规程规定,基本形成一套覆盖监督管理全要素全流程、较为完备的监管制度体系。推进水土保持“三同时”和主体信用信息管理“黑名单”等监管手段创新,配合开展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督管理,推行水土保持承诺制、区域评估等便企措施。

——狠抓重点工程,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市级水土保持规划印发实施。围绕关川河和渭河北岸蓄水保土、渭河南岸深谷保土、洮河流域水源涵养“三片八区”特征,切实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淤地坝建设。到2021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兴修梯田756万亩、营造水保林547万亩、建成淤地坝379座、小型拦蓄工程37.79万处,中、骨干坝设计总库容1.12亿立方米,控制面积833.8平方公里,蓄水保墒和拦泥减沙能力明显增强。安定区成功创建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压实目标责任,机制创新取得新成效。制定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对7个县区及涉及任务的10个市直部门实行考核,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奖惩“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督促有关部门发挥水土保持职能作用。依托“一总六分”对重点项目实行清单管理,落实项目“3246”调度机制和“1346”工程建设时序,执行“重大项目领导包抓、重点工作全程跟踪督办、重要任务季度调度推进、重大决策研判会商备案”四项机制,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全链条闭环式推进责任指标和重点工作落实。

——优化站点布局,监测水平实现新提升。共建成了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3个市级区域的水土流失监测点,制定典型监测站径流观测、卡口站观测等管理办法和制度,覆盖全域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运行体系初步形成。3个市级小流域综合观测站(场)植被覆盖项目、部分骨干淤地坝远程监控和预警信息化项目建成运行。通过加强监测数据成果分析评价及应用,全市水土保持监测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聚焦效益发挥,治理模式再上新台阶。实施拓展“以奖代补”等多元融资渠道,制定“四抓一打通”实施方案,利用坡改梯、淤积坝地等措施创新水保工程资产盘活机制。现已吸引1467.45万元社会资本参与水保生态建设,新建淤地坝2座。完成淤地坝“四变”改革4座,有5家企业参与流域治理,“梯田+合作社”等治理模式得到创新发展。以安定响河沟为代表的梯田、生态修复示范流域群基本建成,全市有11条流域被水利部命名为示范流域。

未来几年,定西水土保持工作将以“打造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为目标,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七川、五河”特色经济示范带建设,落实落细“三片八区”规划布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抓好重大水土保持项目谋划和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在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深化土保持改革和建管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稳步推进。

新闻推荐

把好“入城关” 当好“守城人”

面对再次席卷而来的疫情,安定高速交警闻令而动,迅速吹响疫情防控集结号,以最快速度奔赴一线。他们24小时坚守在岗,把好“...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