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纱帽咀”

定西日报 2022-02-28 08:29 大字

□苏延清

2020年11月的一天,当年的恩师、今远在鲁东大学的武玉鹏教授在微信中问我:“延清,你知道定教院背靠的那座山叫什么名字?”

一时间,武老师的这个问题真的把我难住了。我师范毕业后曾于1992年至1994年在定西教育学院进修两年,那两年中我无数次脚踩清晨的露珠,登上这座山,不知多少回,沐浴着夕阳漫步在山中的小路上。然而,当武老师问到这座山的名字时,我才恍然,我居然至今不知道这个熟悉的地方叫什么,一时间甚是惭愧,也颇有遗憾。

我很快便向微信好友中与定西教育学院或多或少有关系的人“求援”,期望能够得到答案。一口气问了几十人,但没有一个知道的,我暗自释然。

带着疑问与好奇,第二天我又求教于定西师范专科学校教务主任何启明先生。何老师告诉我那山叫“纱帽咀”。我把这个信息转告武老师,武老师对此说法表示认可。他说对那山名还是有些记忆的,只是想通过我来确认一下。

没多久,武老师在他的公众号“山有树”上推发了题为《定西的四年折腾》文章。在文章中他写道:“学校(当时为教育学院)依山而建,东西窄,南北长。西边背靠荒山,有人戏称此山为“纱帽咀”。”

两相印证,我确信那座山就叫“纱帽咀”。

“纱帽咀”这个有趣的山名激发起我无限的好奇。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内,我查阅了不少纸质文献,上网搜索,拜访了不少老“教院人”和当地长者,关于此山之名的来源之说还是收效甚微。但有两点值得欣慰的结果:一是学院背依的后山,中高侧低,远观与古代官员的纱帽相似,人称“纱帽咀”;二是“纱帽咀”就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教育学院初建时期,因有地利之便,学校领导几经协调和争取,占地400多亩的纱帽咀成了学院校产的一部分,也正因此,上世纪90年代定西教育学院一度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教育学院。

曾经的纱帽咀向阳而坡陡,黄土裸露,长年光秃秃的。记得我在教育学院进修的那两年,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要以班为单位,师生全员出动进行为期半月的植树绿化,但那些年由于缺水,树木成活率很低,植树造林的成效并不显著。

新世纪之初,定西教育学院改建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进一步提升环境水平,把“纱帽咀”和校园融为一体,学校领导们曾想了一个很妙的办法,就是把学生每天的早操改为爬山活动。上山时每人量力而行带几块砖上山,用这种“蚂蚁搬家”的办法在山间修上了水泥砖石台阶路,山顶建了楼阁;再后来,有了洮河水,把水引上了山,建起了雪峰林、邵氏林、励志林等新的人工林,至此纱帽咀实现了全面绿化。经过几十年的绿化和打造,如今的纱帽咀已是绿树成荫,成为莘莘学子学习、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

两个月前的一天,无意中读到陇西籍作家王戈先生的文章《修辞立其诚》。王戈先生在文章开头写道,“曾有乡贤戏言,陇西新民大山是块风水宝地。山上出了个作家,山下出了个诗人。”王戈先生在文章中评价贾国江校长时说,“他出任校长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引水上山……把一个光秃秃的纱帽咀装扮成一块文化气息浓郁的风景宝地……”

俗话说,“人杰地灵”,王先生的文章让我再次对“纱帽咀”充满了神往……

几十年来,一批批在这里苦读的学子已经扎根定西市,甚至甘肃各地市的中小学校,他们把青春献给陇原教育、把情怀融入陇原教育,把汗水洒在陇原这片沃土上。他们中绝大多数默默无闻,但也有不少人因“纱帽咀”之地的灵气,担任着各级各类领导职务,为陇原发展做出他们的贡献。

2021年隆冬的一个周末,我骑上自行车,从定西城区出发,沿定临公路穿行,一路风景尽收眼底,很快便到了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门口。

天寒地冻,在门口伫立良久。面对眼前的一幢幢现代化的教学楼,宽阔的塑胶操场;参差高大的树木和一排排修剪整齐的绿柏,远望林木苍翠的“纱帽咀”,任凭思绪穿越时空,追寻当年的岁月,展望未来的梦想……

定西地区进修学校、定西教育学院、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任凭时代变迁,“纱帽咀”终把一代代人的记忆珍藏。夕阳下的纱帽咀甚是平静安详,似一位慈祥的老人,把孕育记忆和梦想的摇篮揽在怀中。

新闻推荐

定西市召开公检法“三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

本报讯(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张莉芳)为及时研究解决全市公检法机关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中产生的堵点难点问题...

定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