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赵先生
王爱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入职时,赵龙先生就是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每周教研组例会,大家围坐长条凳,赵先生开讲前,总是一脸温柔敦厚的笑,营造出一种波澜不惊、平静安详的氛围。安排工作、上传下达,轻重缓急,主次分明,谦和冲淡。老中青几十号,都作倾听状,对组长的要求深以为是。正事讲完,大家还相互打趣,喊喊绰号,拍拍肩膀,嘻哈嗯啊,各走各路,各干各活,工作起来可毫不马虎,是学校的优秀教研组。
时间久了,才知道语文组是学校最大的组,人员组成复杂,拧巴难缠之人多。赵先生举重若轻,总能将他们安抚妥帖,避免龙虎相争,工作相互协作配合。有时候有人觉得不够公平,认为自己被牺牲了。这时候赵先生一脸标准的办公室笑,不愠不火的态度,软硬兼具的语气,总能一个个安抚妥帖,让他们忘掉不快,更加努力拉车,勤奋推磨。
按赵先生的说法,我出生那年,他正好大学毕业,那么,他教龄和我教龄的差值就是我的岁数。
赵先生瘦高身材,白衬衫束裤腰里,浓密的大背头,梳得整齐顺溜,他的课堂轻松有趣,引人入胜,深得学生喜欢。讲到某个片段,常常会自己笑起来,自我沉浸其中,很陶醉的样子,有时候还伴有自言自语。这不由让人想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我所见的中年以后的赵先生,一点儿不古板,风度翩翩,儒雅得体。他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讲台深耕细作一生,业绩优秀。
赵先生是标准的科班出身,功底深厚,按我的认知,应该在更大更高的舞台上发挥才情。那时我们不能按期领到工资,有时候一拖就是好几个月,可校门外万元户如雨后春笋,噌噌地蓬勃生长。隔壁厂子的收发室大爷,其职业自豪感都要高于我们。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隔一段就听说某某人调走转行。按赵先生的条件,跳出“冷门”,不是难事,但他终其一生,固守清贫职业,想来,他一定是有定力之人。
赵先生不仅专业水平高,而且多才多艺。学校一些大型活动、校园建设布局、艺术团演出、广播宣传、标语横幅、装帧布置等,他总是做得得体雅致,赢得交口称赞。他还对地方文化建设多有贡献,是公认的才子。
赵先生的退休生活,以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为主。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到,书写内容蕴含深厚。他不用现成的熟语旧句,总是拟写一些以风花雪月、山水花柳为意象的句子,或洋溢浓厚的诗情画意,或蕴含绵密的趣味哲思,书法及书写内容都给人以很深的美感。
赵先生还擅长治印。他有一本收有五百余方印的集子,有亲朋故旧,大多为社会贤达、知名人士。有些篆刻的设计真是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是一组篆刻系列作品,由十四方印组成扇面:中间十二钗,右起朱笔阳文“红楼梦”,左收阴文“石头记”。十二钗每一枚印的结构布局、用笔特色,借鉴文学描写手法,均与人物性格密切关联,很有寓意。这组作品曾入选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博览会,获得好评。
古稀之年的赵先生,写了三部长篇小说,《秋花》《定西1369》《焕金》,三部小说各有不同,但又有一定的共性,主人公都是女性,环境背景都围绕陇中定西的历史与现实展开。小说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特别是陇中年头节下的一些旧俗讲究、几代人口口相授的传说、古今、小曲,如此这般,都通过主人公的活动,有滋有味地呈现出来,让人恍惚不是读小说,而是置身家乡的现实生活场景,和书中人物一起,见证这片土地上曾经的风云际会,生死别离。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置身其中的熟悉的地方,在作者笔下成了主人公爱恨情仇、富贵生死、笑傲江湖的典型环境。
赵先生耕耘一生的校园,无论环境还是人事都已不复当年。一代代定西一中人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守成,创新,成就着教育的伟业。
新闻推荐
安定讯安定区紧紧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落...
定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