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逆行 记定西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护士刘晓丽

定西日报 2020-05-23 08:03 大字

本报记者王谦虚

见习记者牛静文

“我们已做好准备,自愿报名,随时出发,到全国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去,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计报酬,不畏生死。”1月28日,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95”后姑娘刘晓丽蘸着鲜红的印泥,在请愿书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当时想着自己年龄小,又是感染科的护士,业务比较熟悉,所以请求支援武汉。”年轻的刘晓丽果敢地说。

2月16日下午5点,市第二人民医院通知刘晓丽跟随甘肃省第五批医疗队支援湖北武汉,于2月17日下午3点出发,前往兰州集结,准备出征!

时间紧迫,只有22个小时,在医院宿舍休息的刘晓丽,没有时间回内官营镇中南村看望父母,只能电话告知。她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努力保持镇定:“妈,我要去支援武汉了,你们放心,我会安全回来的。”刘晓丽的母亲听到女儿要去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先是一愣,接着又不停地叮嘱女儿:“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到达武汉之前,刘晓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个医院,去照顾怎样的患者,一切都是未知的。下了飞机,坐上去酒店的大巴车,刘晓丽才知道她要去支援的医院就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

“武汉市中心医院是李文亮烈士生前工作的地方。刚去武汉的时候有点害怕,出了机场坐在大巴车上,看外面的街道,一辆车都没有。”刘晓丽说,“上了几天班之后就习惯了,感觉这里的患者跟普通疾病的患者一样。”

来武汉之前,刘晓丽已经在发热隔离病区工作了好久,虽然医院里没有确诊的患者,但是疫情防控的知识掌握了不少。

刘晓丽不是第一次穿防护服,但她是第一次直面新冠肺炎。她被安排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18区,这里都是危重症患者,患者高龄,大多患者卧床,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输液、吸氧、测生命体征、采集咽拭子标本、打扫病房卫生、开展消杀……从进入病房的那一刻起,她的时间就被排得满满当当。

“刚到病区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好多操作不会,什么都要学。第一次采集咽拭子标本之前,我把教学视频反复看了十几遍。”刘晓丽说,采集咽拭子标本的那一刻,病毒离她差之毫厘,为了患者和她的安全,每一步必须慎重,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来操作。

穿上防护服的刘晓丽,不仅是护士,还是患者的“女儿”。吃饭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把患者扶起来喂饭;患者的杯子里没有水了、水凉了,她赶紧给他们打上热气腾腾的开水;有患者腿脚不方便,她就扶患者去上厕所;几位患者不能下床,只能穿尿不湿,刘晓丽过一会儿就要给他们擦洗身子、换纸尿裤……在病区的6个小时,刘晓丽感觉自己像个忙碌的小蜜蜂,一刻都不能停歇。

因为身穿厚重的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在病区的前三个小时,刘晓丽还能坚持,到了第四个小时就感觉头晕、呼吸不畅、喘不上气,有缺氧的症状,防护服里面早已汗流浃背,热得难受。可是看看和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友们,他们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刘晓丽又觉得自己身上来了劲儿,她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为了保障安全,每一位医护人员单独住着一个房间,不能出门,除了休息、睡觉,只能玩玩手机。结束忙碌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酒店,刘晓丽只能隔着屏幕和家人朋友联络。有一次,刘晓丽无意间看到央视新闻对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的采访报道,那一瞬间她倍感温暖,热泪悄然滑落脸庞,她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要继续加油!

“休息时,多睡觉,少看手机。”刘晓丽和父母每一次视频聊天时,父母总是这样叮嘱她。在父母面前,刘晓丽是掌上明珠,还需要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在外却是身披白甲的战士,和无数坚守在抗疫一线的“95”后一样,独当一面。在武汉奋战了整整33天后,4月6日,刘晓丽回家了。见到平安归来的女儿,她的父母紧紧地抱住她,哭红了眼。

这一次特殊的武汉之行,让腼腆、内敛的“95”后姑娘刘晓丽变得更加坚强、更富有责任感,也更懂得青春的含义——奋斗、奉献、责任、梦想……

回到熟悉的岗位,刘晓丽说:“今后我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我的护理水平,更好地为家乡人民服务。”

新闻推荐

安定交警开展快递员交通安全警示教育

从4月12日晚开始,安定区交警大队城区中队利用两个晚上休息时间,组织辖区9家快递物流公司共290名快递员,分三期开展了“加...

定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