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几经努力,当寻

定西日报 2018-12-30 08:12 大字

(上接第一版)

几经努力,当寻访到照片中刘荣的大女儿刘玉梅时,她已年过半百,父母也去世多年,三个妹妹各奔东西。

看着四十多年前照片中熟悉的场景,刘玉梅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她双手捧起照片,坐在窗户边的亮光处,一张一张地仔细端详。

“这是以前你们的家吗?”

“就是,这是我妈,一辈子就这样穷死了。”随着身体一阵轻微颤抖,泪水抑制不住地顺着刘玉梅的眼角流下来,擦拭了几次眼泪,平复了心情,回忆起小时候过的苦日子,她几度哽咽。

“看这照片,那时候阿门活过来的是?”她反复念叨这句话。刘玉梅在姊妹四个中排行老大,小时候经常带着两个妹妹去屲里拾柴,两个人拾一个人往家里送,这样往返多次才能让妈妈烧熟一锅面汤汤。在刘玉梅的记忆中,饥饿和缺柴烧是最刻骨铭心的,一年当中大多数时候靠洋芋、菜汤充饥,只有大年三十的晚上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饭。

“现在不要说大年三十,就是平常日子肉也没断过,看现在过的日子和照片上那个年代根本没法比。”刘玉梅的丈夫郭进山说。改革开放以前,郭进山就随公社的建筑队走南闯北,虽然挣的钱大部分交给生产队顶工分了,但还是见了一些世面,算得上村里的一个能人。

1980年,郭进山和刘玉梅结婚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拂到定西这块贫瘠的土地。据郭进山回忆,1978年的时候有的地方就已经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一直到1980年下半年他们村才开始由生产队改为生产小组,直到1984年人民公社解散才彻底告别大锅饭,每家每户都分到土地和生产资料开始搞单干。这期间,他还是在村里的建筑队当小工,等着匠人(大工)抽烟休息时,赶紧拿起泥刀学着砌墙,就这样慢慢掌握了一技之长,很快当上大工,到后来自己也能承揽上一些小工程。

妻子刘玉梅则在家带孩子,种地务农,操持家务。石泉乡中寺村地处高寒阴湿,早年以种冬小麦以主,后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她们家也种过洋芋、玉米,还发展养殖业,但主要经济收入还是郭进山建筑队务工所得。

1991年,刘玉梅家盖起了一座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正房外墙上贴的彩色瓷砖在当时显得非常时髦和洋气,引得村里人十分羡慕。

2001年,夫妻俩花两万元在院门前又盖起了一排砖混平房,全封闭阳台,瓷砖地板,枝形吊灯,新式家具,一应俱全的电器都彰显着装修的豪华和生活的富足。“这房子,当时在全村算最阔气的。”说起挣下的家业,郭进山满满的自豪。

谈及现在的生活,夫妻俩很知足。三个孩子都成家立业,刘玉梅主要负责带孙子,丈夫在仅有的几亩地种点玉米,一年喂两头大肥猪,早早地杀了,一年到头吃不完,还有给亲戚们送的。

“改革开放以前,能想到过上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吗?”

“那想不到,改革开放以前人连饭都吃不饱。”郭进山说,农业社的时候,集体劳动把人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分开单干以后,地里产的粮食都归自己所有了,大家起早贪黑务庄稼,有本事的开始经商做生意,青壮年劳力也外出务工,都想着把日子往好过。

“现在,就算中寺村这样偏远的山村,电通了、路通了、网通了、自来水也通了,农村的生活比城里差不了多少。”郭进山指着邻居的一栋二层小楼说,自己年龄大了,打工没力气了,建楼的事让儿子去想办法吧。

40年来,从昔日食不果腹到今天衣食无忧,刘玉梅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市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40年来,定西人民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同贫困作斗争,一场历时弥久的扶贫攻坚战,让生长于斯的人们正在告别苦瘠,迎来新生。

本文老照片由史作法拍摄

新闻推荐

定西市委统战部主动与省级各民主党派机关对接沟通党派干部挂职培养工作

本报讯近日,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今年推荐选派到省级各民主党派机关挂职干部的情况,为明年继续推进定西民主党派干部赴省级...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