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的家风 □ 张文锋
翻开尘封已久的老相册,一张拍摄于1990年春节过后的祖母的老相片映入眼帘,相片中的祖母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慈祥、和蔼的笑意,那一年祖母70岁。
祖母姓赵,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在她四岁那年便送给了我的曾祖母作童养媳,成年后就成了我祖父的媳妇,这就是我的祖母。
从此以后,祖母在这个同样贫穷的家里,孝敬公婆、侍弄土地、相夫教子。人到中年,祖父离开了人世,曾经有好心人劝祖母改嫁,舍弃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去另外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都被她婉拒了。
祖母是一个伟大而坚强的女性。祖父去世后,祖母靠她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的蓝天,像男人一样做了只有男人才能做的大事——建造了老家一栋五间的瓦房。那时候建造这几间房子的确不容易,新宅地是一片荒坡地,建房开基要平整一座小山坡,在没有挖掘机的那个年代绝非易事。祖母就是靠自己勤劳的手披荆斩棘,平整坡地,像燕子筑巢一样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她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出工挣那些微薄的工分养家糊口;干完生产队的活就上山砍建房所需的木料,晚上自己动手做建筑新房用的泥砖。
祖母还做了一件更了不起的事儿,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把一双儿女抚养成人,而且供我的父亲上了大学,成为老家走出大山的第一个大学生。
祖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教育我们的话里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那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几乎都是忙碌在田间地头,祖母承担了教育我们孙辈的责任,我们打小就是在祖母那张温暖的木床里长大的。
也许是受到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古训的影响,记忆中的祖母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每天吃罢晚饭,祖母把碗筷收拾停当,便会点亮房梁顶上的那盏唯一的大油灯,催促我们兄妹俩读书写作业。倘若白天我们贪玩落了功课,晚上在灯下像模像样的补做作业,祖母一定会嗔怪上一句:日的(白天)走游游,夜的(晚上)照狗油。因为在祖母的心中,下一代的读书学习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
祖母常常教育我们要勤劳,艰苦朴素,不可有攀比之心。小时候,经常会听祖母说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总能看见她眼里闪动的泪花。从小受到了祖母的耳濡目染,我们也就养成了勤劳节俭的好习惯。那时候家里养了几头猪,母亲忙于田间地头的农活,养猪,而伺弄鸡鸭都是由祖母负责。常常记得漆黑的夜晚,祖母一手持着马灯,一手提着泔水桶步履蹒跚地到后院的猪舍给猪儿打夜食,这种场景从来不曾从记忆中消失。在我们村里,我们家养的猪是最肥最壮最快出栏的。
在老家的小山村里,祖母善待邻里,是个远近有名的热心肠的人。如果遇上诸如哪家父子反目、夫妻吵架那些家庭琐事,人们总是喜欢请祖母出面去调解说和,往往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调处与化解。其实,这些都是因为祖母的办事公道。
祖母是个处事大方,宽容厚道之人,时时处处事事都会为别人着想。在上个世纪物资匮乏的年代,尽管我们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是祖母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尽自己所能去接济去帮助更困难的邻里乡亲。正是因为祖母的这种无私与热心,赢得了老家方圆十几里人们的普遍敬重。在祖母去世二十多年里,至今人们说起她的名讳三坤大娘,大家依然是记忆犹新,赞叹不已。
在祖母善良、无私、坚强品格的耳濡目染下,我们也以祖母为榜样,后来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子,我也把祖母的故事讲述给我的儿子,让祖母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1995年的秋天,75岁的祖母走完了她生命的历程,永远离开了她眷恋的子孙,离开了这个世界。记得祖母出殡那天,天空下起了微冷的秋雨,为她送行的人很多,队伍很长……也就在那一刻,我再次懂得了人格的魅力,懂得了血脉亲情的内涵。
祖母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留给了我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做人要勤勉踏实、忠厚善良。二十多年来,祖母的谆谆教诲我们一直不曾忘怀。因为祖母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家风,必定会薪火相传的。
家庭家教家风大家谈
定西市妇联
定西日报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昕)12月20日上午,市政府举办廉政讲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钧主持讲座。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