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全民健康“方舟”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定区医疗卫生事业巨变

定西日报 2018-11-06 08:49 大字

医疗卫生,关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改革开放40年来,安定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设备,从过去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现在的核磁共振、四维彩超;就医方式,从排队找医生到家庭医生主动签约上门服务;医疗资源分布,从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综合医改、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通讯员易思耿

医疗实力提升谋民生之利

“八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农村人来趟医院不容易。医院电杆上拴着驴,院里驴粪随处可见,更别谈医疗条件。”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二科主任雷庆林回忆他刚上班的情景时说。

雷庆林1978年参加高考,1983年进入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上班。“我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回忆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雷庆林连连感叹“不可想象”。

“当时做一台简单的阑尾摘除手术,患者创口比巴掌大,现在微创只几厘米。”雷庆林边说边用食指和拇指比划着。现在,微创手术占到了市二院手术量的近90%。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各项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医疗卫生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在逐步提升,安定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起来。

“在过去,新生儿的破伤风非常常见。有些在家接生的群众,把剪刀在煤油灯上一燎就剪脐带。随着医疗水平和群众卫生观念的提高,新生儿的破伤风在安定基本绝迹了。”口卫生院医生马江感慨地说。马江从1983年开始当村医,1989年进入石峡湾乡卫生院,见证了安定医疗卫生事业的沧桑巨变。

“我刚上班时院里只有4个科室,服务群众的能力自然有限。”提起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中医院副院长常建勋说。

常建勋于1991年进入原定西县医院工作,2007年调入中医院担任副院长。

“当时医院设备特别少,拍个片子还要去暗房洗片子,最快也要到第二天出结果,很多疾病医生只能凭经验诊断,误诊和漏诊的特别多。”说到变化,常建勋有着说不完的话。

2010年以来,安定区级医疗卫生单位配置CT、核磁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共计766台件,总价值达7092.79万元,为24家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彩超等医疗设备共计7大类206台件,总价值达5240万元。

“刚上班时,全县高级职称医生就一个人,本科生特别少。现在,人才队伍和硬件设施都提高了。”雷庆林指着医务人员表说。目前,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高职称64人,正高职称15人。

40年来,通过国家、省、市和安定人不懈的努力,安定区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安定区两级医疗机构共设床位1893张,每千人拥有床位4张,全区三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区有两个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一所二级甲等中医院,24个乡镇卫生院,341个村卫生室,诊疗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市中医院康复科和儿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市中医院骨科、风湿骨病科和呼吸消化科和区二院精神科、口腔科等5个学科被评为甘肃省县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传染病网络直报率为100%,常规免疫接种率为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均达到100%,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这是因为咱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好,集中力量能办大事!”从事医疗事业近四十年的马江说。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中华路街道开展民间借贷法律知识讲座

安定讯为普及法律知识,更好地服务广大居民,日前,安定区中华路街道邀请法律顾问及律师在火车站社区开展民间借贷法律知...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