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生态+”产业破题“拔穷根”谱写“反弹琵琶”新篇章

定西日报 2018-08-06 08:38 大字

近两年,以草牧、林果为主的“生态+”产业在昔日以干旱、穷苦闻名的定西强势崛起——牧草专列源源不断地发往西藏牧区;青贮饲草成为伊利、光明等知名乳制品企业养殖基地的专用饲草;出产的苹果等水果俏销全国各大市场……农民从“生态+”产业中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像一只无形的手,又进一步推动了植树种草的快速发展,林草面积得以迅速扩大,全市生态建设由此掀开一个全新的篇章。

扶贫增收与改善生态“融为一体”——“生态+”产业破题“拔穷根”,“反弹琵琶”“弹”出了新时代最强音。

厚积薄发:“以退为进”的艰难历程

翻开泛黄的史书,陇中定西,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曾经也是水草丰美、富饶宜居之宝地。《史记》记载:“陇右畜牧为天下饶。”《资治通鉴》写道:“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马营、牛营、羊营……辖区内一些沿用至今的地名,恰如过往历史的生动注脚。

可是后来,由于战乱兵火和自然灾害,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定西的山形地貌和气候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地下无宝、地上无草”“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赤贫之地。

严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度贫困,极度贫困又加剧了生态的急骤恶化。在缺粮、缺水、缺衣、缺燃料、缺肥料、缺住房的年代,连草根树皮都成为人人“眼热”的稀缺物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窘境促使一代又一代的定西人无节制地向大地索取,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泥淖而不能自拔。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定西的山还是“和尚头”,地还是“三跑(跑水、跑土、跑肥)田”,人们还是过着“吃粮靠回销、生活靠救济”的贫困生活。

穷则思变。新中国成立后,植树造林一直是定西人用心最多、投入最多的一项工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三西”扶贫开发启动后,如沐春风的定西人扭住“穷根”,“反弹琵琶”,开启了“以退为进”,停止植被破坏,修复生态,治穷致富的艰难历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种草种树是定西扶贫的精彩开篇,也是定西人脱贫奔小康中最生动、最引人注目的章节,最能体现“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定西精神”。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实干、苦干,定西的植被逐步增加,大地渐渐有了绿色,生态环境日趋好转。

截至2017年底,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320万亩,天然草原面积恢复到1000多万亩,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73.5%;全市森林面积已达371.9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5.16%增加到12.6%,昔日的旱塬荒山正一点点、一片片、一座座披上绿装。

一棵树就是一台制氧机,一片绿就是一个蓄水池。渐次繁茂起来的林木,漫山遍野的优质牧草,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绿色产业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归传统:收获能够“变现”的“生态红利”

2018年3月30日,在定西火车站,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着1200吨优质牧草的“陇草进藏首列货物专列”缓缓启动发往西藏那曲。

好多年来,有“中国薯都”之称的定西一直用货物专列向全国各大市场输送优质马铃薯。如今,昔日同样不起眼的紫花苜蓿、红豆草等牧草也开始乘着专列走向远方。

仅甘肃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预计可发送100个牧草饲料裹包专列进藏。

专列再一次开启了一个产业的新时代。

作为全国闻名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助农增收一直是定西脱贫攻坚的难点和着力点。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苟广斌晁君杰张莉芳

定西穷苦,“根”在生态;定西治贫,草木当先。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上下齐动员,“反弹琵琶”,种草种树,由此拉开了改善生态、治穷致富的大幕。

几十年的坚持,几十年的苦干,昔日满目苍凉、山秃地瘠的定西,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因势而动、因势利导,举全市之力大力发展草牧、林果等“生态+”产业,巧妙地将生态建设和扶贫增收联结在一起,为脱贫攻坚和持续改善生态提供了新的动能。

新闻推荐

江夏社区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安定讯今年以来,安定区江夏社区党支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服务、提业绩行动,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了...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