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村:见证定西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

定西日报 2018-06-16 09:14 大字

140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封疆大吏左宗棠率队一路行军,一路播绿。今天,在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址对面山梁最高处有棵大柳树,当地人称其为“左公柳”,虽历经百年风雨,毅然傲立于天地,尽显岁月无尽沧桑。

大坪村是扶贫的典范,是发展的楷模,更是改革开放巨变中的一面旗帜。40年来,勤劳勇敢的大坪人坚守“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信念,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反贫困的斗争,演绎了一曲曲令人动容的乐章,书写了精彩壮美的诗篇。

“左公柳”作证:大坪村的变化是定西市乃至甘肃农村4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在广袤的中国西部版图上,大坪是一个醒目的坐标,它昭示着:农村安,天下安;农民富,国家富。

本报记者王进学张新建曹应森

在陇中这块黄土地上,气候干旱少雨,十年九旱的现象并不鲜见。

“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曾是安定区贫穷落后状况的真实描述。

山穷水穷人贫穷。“吃饱肚子”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成为历史,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却是包括大坪人在内的所有定西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在年逾古稀的大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秀记忆里,有两个关键词,“太困难”“没法过”。

“没有柴烧,全凭铲草皮、挖草根度日;吃不饱时,便会挖野菜充饥;穿的是黄军装,时不时地补丁打补丁,即使有件新衣服,也舍不得穿,只有到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时才拿出来穿。”刘玉秀回忆着当时贫困的情况。

从1972年起到1996年,先后担任过大坪生产队队长、大坪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李福打开泛黄的旧账本介绍说:“那个时候陡坡地小麦平均亩产几十斤,最多也不过100斤,家家户户吃粮靠返销,花销靠救济。”

1955年至1982年,国家下拨该村的各种社会救济(扶贫)款达5万多元,返销粮6万多公斤,还有大量的布匹、棉花和衣服、席子、被褥等等。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让大坪人饱受贫困煎熬,也铸就了他们坚强勇敢的性格。面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恶劣环境,大坪人坚持寻找与天斗、与地斗的法子,探索出一条摆脱贫困的路子。

1964年10月,大寨的先进事迹传到了大坪。于是,在田间地头、打麦场上、农家院落,农业学大寨成为社员们关注的焦点,热议的话题。

“大寨人能把一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的旧大寨,治理成一个全国学习的新大寨,咱能不能把陡坡地也修成平展展的梯田地?”大坪人在探寻改善落后面貌的出路。

“‘旱大坪\’是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没治。”“祖祖辈辈就这么过着,咱能比先人强多少,还是将就着过吧。”“面朝黄土、背朝天,再怎么折腾,农民还是贫穷的命。”……消极的声音不绝于耳。

“冉桂英就在我们女社员中逐一动员,‘大寨人能把石头地修成梯田地,咱们凭啥不能把黄土地也修成梯田地?’她一再动员我们支持她,与她一起修梯田。”刘玉秀介绍说,“有我们妇女‘半边天\’的支持,再加上在群众大会上的宣传,大家最终赞成冉桂英修梯田这件事。”

秋末冬初的一个早晨,天蒙蒙亮,冉桂英便和全队40多个男女社员来到马莲道的陡坡地里,唱响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豪迈壮歌,打响了“修理地球”的战役,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书写“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

“我们用‘死土深翻,活土还原’的办法,把马莲道的一块半亩陡坡地修成了平展展的梯田地,梯田地肥力好、能保墒、又增产,下半年仅洋芋均亩产1400多斤,比山坡地均亩产高出800多斤。”在当初修整的第一块梯田地里头,刘玉秀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比划着为记者讲述了当年大坪人战天斗地修梯田的传奇经历。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当初改土造田,治理山河时,奋战一线的大坪“铁姑娘”冉桂英、刘玉秀三九寒天战天斗地,用铁锹洋镐,人背肩挑,从整修的第一块梯田实现粮食产量成倍增加起,她们顺势而为,连年整修梯田,(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共修梯田2700亩、谷

(上接第一版)共修梯田2700亩、谷坊110道、塘坝5座,治理流域面积3600亩。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