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粮改饲”的安定特色◆ 冯 强

定西日报 2018-01-04 09:48 大字

“粮改饲”是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库存、补短板的主要举措。安定区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多年生牧草面积不断扩大、饲用作物面积稳定增加、草品加工企业培育基本成熟的格局基本形成,成功地实践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粮改饲”去库存、补短板。

一是“粮改饲”有效保护了生态。自2000年以来,依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我区抢抓机遇,采用林草兼作的作业模式种植了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后来,又相继落实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草牧业试验试点和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建设等项目。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全区100多万亩天然草原得到有效保护,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达到90多万亩,区域内植被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60%,实现了“泥不出沟、水不下山”,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粮改饲”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区上将饲用燕麦、玉米和高粱等一年生饲用作物种植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新型产业的主要方面。从2012年开始,每年种植以饲用玉米为主的一年生饲用作物40多万亩。全区“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基本形成,一年生饲用作物的种植促进了马铃薯的轮作倒茬,既保障了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草产业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草、藏粮于技”,形成了“千家万户种草、种养大户种草、合作社种草、草品加工企业种草”的格局。全区年产鲜草总量达300万吨以上,为草业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粮改饲”加快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区上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实现“粮改饲”的主力军,采取“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大户联动、全民参与”的办法,按照“定任务、定面积、定指标”的措施,积极培育和动员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其中。截至目前,区内共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800多(家)户参与到“粮改饲”当中,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有效转变。

四是“粮改饲”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安定区将“粮改饲”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发产业的有效载体,培育成熟了一批“自身实力好、加工能力强、产品适销对路”的草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吨,草品主要有草粉、草块、草颗粒等干草系列和青贮裹包饲草,产品除了满足当地和周边需求外,还销往全国各地。加快了“以草带畜、以畜促草、草畜一体”的进程。截至目前,全区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饲养量达140万头(只),草畜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五是“粮改饲”密切了与科研院所的关系。在“粮改饲”过程当中,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中科院兰州畜牧研究所和甘肃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从种子筛选、田间技术、机械配套、优质草品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技术配套,努力向“种植规范、加工优质和生产高效”迈进,草业开发“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加工、批量化生产”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甘肃省地方标准《裹包青贮饲草》率先在国内颁布,围绕草业开发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科技的有力支撑有效推动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六是“粮改饲”有力助推了***。在各环节生产过程中,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产业开发进行了紧密连接,通过无偿为贫困户发放草种、对贫困户的商品草加价收购、吸纳贫困户在草业开发的各环节务工增收、产业扶贫基金为贫困户折股量化分红等多种形式助力贫困户增收。形成了“企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今年全区饲草产值可达12亿元,农民人均草业收入近300元,全区有2000多户贫困户直接通过草业增收,助推***成效显著。

(作者单位:安定区畜牧兽医局)

新闻推荐

安定区民政局扎实推进民政项目建设

安定讯(通讯员李伟宏)2017年安定区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实施了养老、殡葬等项目,基层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一是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750万元的凤翔镇敬老院、640万元...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