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学一做·榜样】小山村里党旗红 记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党总支

甘肃日报 2017-07-30 02:54 大字

本报记者杨世智通讯员曹应森

安定区香泉镇有一个叫陈家屲的山村,全村11个社497户人家居住在一个又一个山窝窝里。以前,屲里的人守着山地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为了改变屲里的贫困面貌,陈家屲村党总支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村党组织书记的带头引领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得屲里的日子一天胜过一天。

2016年,陈家屲村党总支被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拔“穷根子”夯基础

陈家屲山连着山,陈家屲人也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屲上。群众的地在山屲上,收成也在山屲上,山屲是生活的根基,也成了发展的最大阻碍。

要脱贫致富,陈家屲就必须拔掉“穷根子”。在脱贫攻坚中,陈家屲村党总支带领村“两委”班子立足实际抓工作,先从解决制约全村发展的“水、电、路、房、上学、就医”等突出问题入手,从根子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记者采访时,陈家屲村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点正在加紧施工。这个搬迁点,从今年4月中旬动工建设至今,已完成主体工程80%左右,年底封冻前将安置包括44户建档立卡精准脱贫户在内的93户农户入住。(转3版)

(接1版)

近几年来,村里已先后争取落实项目资金497.8万元,完成供水入户工程359户,改造农村电网104户,硬化镇村道路3.9公里,砂化村社道路16.5公里,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2户,新修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座,新建标准化幼儿园1所,改扩建文化广场1处,实施村庄改造11户,整理土地600亩。

如今的陈家屲,屲还是那个屲,路却是水泥硬化路,电是三项动力电,房是新建小康房,水是洁净的自来水,屲里人致富的脚步加快了。

发挥优势生动力

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陈家屲村党总支也在不断探索全村脱贫致富的路子。

陈家屲祖祖辈辈都有养牛羊的传统。根据这一特点,村党总支一班人便组织动员“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带头改圈舍、引良种、学技术、养牛羊,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家家户户搞养殖,走“宜羊则羊、宜牛则牛、种养结合”的致富路子。

回族妇女马辈格言,几年前丈夫去世后留下她和3个年幼的孩子,一家人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正当她无助时,村党总支及时伸出援手,为她协调申请了1万元贷款,支持她发展养殖业。同时,村里还为她家申请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房政府补贴,让一家人不花一分钱就圆了新房梦。马辈格言由衷地说:“现在生活有奔头了,住上了新房,养上了牛羊,拉扯大3个娃娃我有信心了。”

感觉有了奔头的,不止马辈格言一家人。陈家屲人在自编的小曲里这样唱道:“既养牛又养羊,牛羊满圈粮满仓,屲里变了新模样,大家齐心致富忙……”截至目前,全村牛存栏1560多头,羊存栏5400多只,养殖户户均养殖收入8000元以上。

“双进双促”奔小康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都看党支部。如何让党组织和党员当好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一直是陈家屲村党总支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根据实际,陈家屲村党总支总结提炼出了“党员进协会,种养大户进党组织,党组织促协会规范运转,协会促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进双促”工作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上,推动致富能手和党员之间双向培养。目前,全村已成立了村务管理、马铃薯产销协会、牛羊养殖协会3个党支部,有37名党员加入协会,22名种养大户成为党员,2名致富能人任党支部书记,发展党员2名,备案登记入党积极分子7名。

一人智短,众人智长。在“双进双促”的推动下,陈家屲村党总支部将民族特色与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打造香泉回族民俗第一新农村”“构建香泉1小时经济圈”“发展乡村旅游”等一系列设想,脱贫致富的路子不断拓宽。如今,顾客只要打个电话,陈家屲村出产的回族特色面点、农家谷物杂粮、特色牛羊肉三大农家产品,就会送货上门。

但对于这些变化,陈家屲村党总支书记马俊仍然不满足,他说:“只有发展才有出路,我们还得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闻推荐

省总工会督查组来定西市督查调研工会工作

本报讯(记者王霞飞)7月27日,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俏燕带领督查组一行来定西市督查调研上半年工会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王成文主持召开汇报会。在听取市总...

定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