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朱发财获奖引发的思考
本报记者杨世智
前不久,定西市安定区举行“最美安定人”评选活动,称钩驿镇川坪村二社农民朱发财被评为“最美志愿者”。然而,此次获奖在给他和家人带来荣誉的同时,也让他成了十里八乡议论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一
今年51岁的朱发财,曾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大工”。6年前,他却放下了这门手艺,专门捡起了农村的废弃地膜。
那一年,家里的一只羊突然死了,朱发财发现羊的胃里有好几团地膜。为了避免同样事情再次发生,他开始捡拾周边的废弃地膜,走到哪儿捡到哪儿,看见就捡。但很快,他发现无论走到哪儿,哪儿都是地膜,只捡拾眼前的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从川坪村二社开始,一块地一块地捡,捡拾不干净,他就觉得看不过眼,心里就不舒服。渐渐地,这种行为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捡拾的范围也从本村扩大到邻村、邻镇,甚至跨区域到达了邻县的一些乡镇。冬天时,手套冻成了冰块,他就把手套放在农用车的水箱上焐化了再捡;早上天还没亮他就出门,晚上天黑了才回家,两头都不见太阳。一天里,他弯腰多过站立;一年里,他捡地膜的时间多过在家里的时候。
6年来,朱发财行程近5万公里,一天磨破一双手套,一个月穿破一套衣服、一双鞋子,共捡拾废弃地膜1500多立方米,还了乡村一片干净。
对此,朱发财说:“废弃地膜对别人来说只是一种垃圾,但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拾的地膜越多我越高兴。”
前不久,安定区发起“最美安定人”评选活动,朱发财被人们评选为“最美志愿者”。在颁奖典礼上,安定区文明委在给他的致敬词中这样写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们凭着一颗真诚之心,不辞劳苦,不计得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用实际行动谱写着高尚的追求和道德情操,用数年的执着与坚持,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路前行,让社会充满温暖、阳光和幸福。”
二
但朱发财不计较得失,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不计较得失。
过去在建筑工地打工时,朱发财曾是一名响当当的“大工”,一年至少可以为家里挣回三四万元。但自从捡拾废弃地膜后,他家里的收入直线下降,一年捡拾的废弃地膜最多卖1万多元。家里人为此不止一次跟他怄气。
有一次,朱发财发现要捡的废弃地膜太多,便动员妻子跟他一块去拾,妻子没好气地说:“我要出去打工,你拾去!”每年农忙季节,也是产生废弃地膜最多的时候,但家里的10多亩庄稼也得有人收,朱发财却难以兼顾。
十里八乡的人对朱发财非常欢迎,有时甚至会打电话通知他前去捡地膜,但却鲜有人愿意当另一位“朱发财”。一位村民坦言说:“一次两次我能做到,但十次百次我做不到,老婆娃娃要过好日子,没钱哪能成?”以前和朱发财一起打过工的一位工友,好心地劝他说:“你上工地打工一天能挣200元,算是个‘匠人\’;现在你每天捡拾废弃地膜,那能挣多少钱,不合适么。”
有人干脆称朱发财为“奇人”,说他的想法一般人不能理解;有的则怀疑朱发财之所以“一条道走到黑”,肯定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资金补助,有利可图。
……
三
“计较”的人不在少数,而他们的“计较”也直接“拉低”了朱发财的荣誉感。
安定区“最美安定人”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个最美家庭、15名最美人物、1个最美集体。其中,15名最美人物中既有家庭主妇和学生,也有医生、警察、教师等不同职业者,他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他们的行为也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和点赞,唯独朱发财是个例外。
参加完颁奖典礼,朱发财拿着获奖荣誉证书、奖杯和2000元奖金,兴冲冲地回到家里之后,对妻子开玩笑说:“这回见钱了吧。”妻子这次没有再拿话“顶”他。村民们得知朱发财获奖,也为他高兴。高兴之后,大家仍觉得他应该“务一务正业”,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便劝他说:“你就是个老农民,既不是公家的人,也不是单位的人,出去打工好好挣钱才是个‘正经\’。”
……
家人和村里人的不认同,让朱发财无所适从,甚至感到迷茫,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称钩驿镇驻川坪村包村干部何健说:“这确实反映了当下农民的一些困惑。一方面大家看重怎么样过好自家的日子;另一方面又很怀念过去,希望能找回那种人情味很浓的邻帮邻、户帮户的农村生活。”
称钩驿镇党委书记孙志江认为,农村群众的这种矛盾心理,实质上凸显了新时期农民的精神需求。农村工作中,除了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外,也要注重构建农民的精神家园,加强教育引导,建设平台阵地,使更多的农民在参与道德文化实践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曹宝荣)2017年以来,定西农商银行围绕“稳增长、防风险、促转型”的工作总基调,在继续加大信贷投入,支持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信贷风险防控和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协...
定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