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岷州“刘亚元”称号辨析

定西日报 2022-01-02 08:07 大字

□潘硕珍

相传,明武宗正德年间,今岷县城郊乡火烧沟有一个修炼多年的狐狸变成老妇人,以短文《加我数年》赠给在东山脚下东坡之上(今东照村香坊崖)自建苏亭读书的刘世纶,并嘱咐他进京见到张天师后,务必在她的头巾上盖一方宝印,做“镇宅驱鬼”用。刘世纶进考场后,考题果然是《加我数年》,将早就熟记于心的该文一字不漏地抄在试卷上,高中亚元。已故学者车世明著有《故土情怀》一书,收入《火烧沟传说的征询》一文,其中写道:“刘亚元到了京地,一入考场,一看当时考场上的命题,正是《加我数年》这个题目,于是就全文照抄上去,中了榜眼,人们称为“亚元”,金榜题名,做了高官。”1995年出版的《岷县志》也收入了一篇民间故事《火烧沟的传说》:“沟(火烧沟)口是一片平川旷野。相传明朝正德年间,岷学生员刘世纶,曾经在这里结庵读书。……话说刘世纶春风得意,按期到京应试。试毕放榜,竟然得中亚元。”火烧沟的传说毕竟是民间故事,经过许多人的口头传承和不断加工,神乎其神。整理火烧沟传说的文人要么以讹传讹,要么自行杜撰,犯了文史常识方面的错误。

科举考试制度到明清两朝趋于完备,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一般在县或府考试,考中者成为秀才或相公。童试考中的秀才(生员),到各省省城参加乡试,考中的叫举人(俗称“孝廉”或举人老爷),第一名举人叫做“解元”。历史上的解元名人有董解元和唐解元。岷州城里人屈葆才考中光绪己卯(1879年)第一名举人,人称屈解元。第二名举人称为“亚元”。明朝时期,岷州涌现了一位洪亚元(名字不详),应为岷州卫指挥同知洪宗一(湖广黄州府人,洪武二十三年任)的后代。上世纪70年代,岷县寺沟镇白土坡大队的社员们修梯田时,挖出了洪亚元的坟墓。据《岷州志》记载,刘世纶确有其人(生卒年不详),岷州卫人,即今岷阳镇香坊崖上人,香坊崖上有刘亚元的墓葬。刘世纶系岷州儒学生员,先考取明武宗正德庚午(1510年)科举人,人称刘亚元。岷州卫城东门内的亚魁坊就是为刘世纶而建。《岷州志·艺文下》仅收入刘世纶创作的一首诗(《闻洮警有感》)。刘世纶后考中正德丁丑(1517年)科进士,任云南户部司主事。刘世纶的哥哥刘世经只中过举人,也叫刘亚元,有岷州副使翟鹏为他在西门外建过亚元坊为证。与火烧沟狐仙故事有瓜葛的刘亚元是刘世纶。

会试是明清两朝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有举人资格者方能参加。录取三百名贡士,别称明经,第一名叫“会元”,其他的叫贡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有时由皇帝委派大臣主管殿试。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别称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二名好比榜中的眼睛,故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新闻推荐

八步川村的蝶变之路 岷县寺沟镇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活样板”工作小记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黎鹏坤陈新苗精美的油画墙,彩色的沥青小路,漂亮的农家院墙,位于国道212...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