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巍峨长城起 史海钩沉鉴古今 岷县秦长城遗址考察散记□ 张润平 白文科
岷县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秦岭交汇处,境内岷山横贯南北,平均海拔2400米,身处“万山之中”,扼其东、南、北之地,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重要分界,也是西部重要的农牧业结合带和民族文化交融地。秦长城起首设在岷县,既可扼守西秦岭南北西来犯之敌,也可有效防卫秦国世代祖居之地,成为西北之门户,京师之屏障。
“秦长城首起点的设置在岷县,以河为塞,进行多级防御,可达到预防西北游牧羌人和企图从现今临洮逆洮河而上侵犯蜀地之匈奴的目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长城)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这里“西至临洮、羌中”,说明秦国对“临洮”以西势力范围的纵深延伸,在今岷县以西百公里左右的“羌中”区域,临近洮河险要山脊处或险要分水岭处,均发现多处与岷县相同的壕堑人为工事,工程量非常巨大。又载,“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说明秦统一全国后,把各国原有的城防工事串联起来,若有不能串联的,就“因河为津”,形成“亿丈之城”,以达到“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目的。因此,“关、塞、亭、障”是秦长城的基本形制。
《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说明秦长城主体形制就是一个“塞”字,“因地形”“因河为塞”是秦长城的修筑标准。局部、区域性防御均以此为绝对准则。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说明秦国在立国之初,就充分利用“险塞”,“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深通“守险塞”的奥妙。当秦国意欲扩张时,就会无所不用其极的把这一奥妙发挥得淋漓尽致。
《括地志(公元六四二年)辑校?岷州》:“秦陇西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岷山在岷州溢乐县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用“秦”统领“陇西临洮县”,这种并列式文法表述正说明当时郡治、县治所在地均“即今岷州城”的事实。尤其把“秦长城”“岷山”连带介绍,说明秦长城首起岷州的地理坐标性和历史重要性。特别是“连绵至蜀二千里”,精准说明秦长城设置在这里的不可或缺和不可取代性。
“岷县作为西秦岭末端核心节点,是东西南北的枢纽通道,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设障筑城,既可扼守住西秦岭南北西来犯之敌,也能确保整个秦国安全。”
岷县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享有陇上“旱码头”之称。秦长城起于岷县,有大量的遗物、遗址可证。近三年来,笔者对岷县秦长城遗迹做全面系统考察,深刻认识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长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十里镇大沟寨五台山——铁关门——骆驼巷遗址。大沟寨有三个“十八”:十八盘立轮磨、十八盘路、九沟十八叉。从十八盘路的山脚到山顶大致呈东北至西南向,因其从山底至第五台级各有相关庙宇建筑而得名。从五台岗开始至最高台级,大约有14个台级,在四台子最南边的一堵墙体,长二至三米,高约二米左右,夯层10公分左右。在后寨子位置,总体地形比较平坦,最宽处70米左右,最窄处10多米,高高低低总长300米左右,石砌墙体密集,长方形墙体三处,四围均有石砌墙体,有些地段明显属于梯级性围墙,随处可捡到秦汉筒瓦、板瓦残件。最高峰墩台山脊东北脚下,有个铁关门村。当地世代传说,铁关门就是秦长城的西大门。今年74周岁的刘瑶老人告诉笔者,小时候上大沟寨小学时,路边有堵墙,夯筑的,明显是墙体的残段。这说明铁关门曾经是有防御墙体的,从留下来的地名来判断,当年肯定是有大门形制,只是时间太久远,被岁月毁灭殆尽了。最高峰墩台山脊西北向骆驼山下,就是骆驼巷村。上世纪40年代,骆驼村东边的水沟非常深,宽有五六米,深有三米左右。据刘瑶先生介绍,当时骆驼村临近洮河岸边有一座非常大的墩台,底座是石块砌成的方形,盘旋而上的路道有一米多宽,一米多高,直径大约30米左右,上面是黄土夯筑而成的圆形墩台,夯层大约10公分左右,台高大约20米左右,墩前没有住户,当地人把那个地方叫墩看(即跟前之意)川。由此,笔者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秦长城遗址群,功能齐备,有烽燧,有墩台,从山顶最高处至山腰,延伸至洮河边,有密集布防。
茶埠镇钉塞村跑马巷遗址。钉塞村在洮河下游东北向,距离县城大约5公里。据当地老人讲,插牌嘴上方,解放以前一直是原始森林,无法穿越,下方是黄土台地,人们种地务农。在插牌嘴位置原有顺山脊斜下夯筑的墙体,在前些年还能看到遗址,现在因为修铁路全部被毁灭了,原来直通到洮河的跑马巷也被水泥硬化成为铁路上的排水沟。当地老百姓把这一区域叫“钉塞(sei)”,现改为“的西”二字。其实“钉塞”这个地名是非常纯正的古汉语词,意即如钉子一样钉在那儿的塞障设置。钉塞在山坡上,下面就是当地人叫的“跑马巷”,其实就是长城城墙构造“马道”的另外一种形制,跑马巷下面的地方就叫西津。显然,钉塞与西津是防御上完整的配套设施。
西寨镇关上村熟羊城及壕堑遗址。关上村熟羊城在县城西面洮河上游通往临潭卓尼的山沟最窄处,距离县城大约40公里,呈南北向,西面山脊悬崖峭壁,东面山脊被盖北沟一分为二,在两面山脊隆起处均呈现出人工深挖的壕沟,宽分别4米左右,南面山体称为“盖北沟咀”,壕沟长大约300米左右,北面山体称为“滚木山”,壕沟长大约500米左右。南面壕沟下方邻山脚下,有长方形堡城遗址,经实地测量,其中上侧墙体残存长约16.5米,残高4.6米,墙基厚度4米,顶层厚度1米。下侧墙体长约5米。上侧墙体距离下侧墙体宽约56米。据关上村董春生讲,在未通汽车之前,道路就在熟羊城中间穿过。这条道路是当时通往冶力关、古狄道今临洮和临潭、合作、夏河、青海的核心要道。在此设关城极其重要。
维新镇坪上村铁城高庙壕堑——卓坪村古城壕遗址。这两条壕沟分布在一个坐南向北共同山脊南北向分野延伸至洮河边的东西两个山头脊梁位置,互为犄角。铁城高庙壕堑绵延五六公里长,卓坪古城壕大约三公里长。
洮滨镇上川村尕巷巷儿——总寨村尕深沟遗址。洮滨镇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临潭县,洮河以西与岷县紧邻,距离岷县城大约55公里。这两处地方在先秦时属于岷县辖区,是古临洮今岷县秦长城逆向洮河以西延伸防御的末端。上川村有壕沟的山坡,当地人叫岔尼山(藏语音译),把壕沟叫为“尕巷巷儿”,壕宽4至5米,壕深6至10米。岔尼山壕沟沟口前方有一座明代烽火台遗址。据当地58岁的药农胡福生介绍,该地大深沟也叫“娘娘庙沟”,沟右侧有村庄,名为“秦关村”,该村90%的人口为秦氏。秦关村从最高处山脊分岔出五条黄土山坡,在坡脊梁处均有人工开挖壕沟,直通洮河边。这五条壕沟愈到山顶愈收缩,直到最高点与总寨村“尕深沟”相汇合。这样的布防形制说明当时在洮河以西的布防极其用心,不留死角,多线御防,不放过一个缺口。
通过实地踏勘和系统研究不难发现,岷县的秦长城首起点的设置与其他各地秦长城设置截然不同,它不是一段一段线性墙体的设置,而是以洮河代替线性墙体,并在防御关键节点再配套壕堑、关城等塞障进行布防,以达到预防西北游牧羌人和企图从现今临洮之地逆洮河而上进入蜀地的匈奴的侵犯。
“秦长城距今已两千多年,当时的政治军事、行政板块、生产生活面貌已然隐去,但拨开历史尘雾,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岷县秦长城的布防特点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长城,是古代匠人以砖石为墨,勾勒出气壮山河的鸿篇巨制,搭建起保家卫国的坚实屏障。它从沧桑中走来,古朴的关隘、城墙、烽火台,没有人工的刻意修饰,在岁月风雨的自然侵蚀下,积淀着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记忆。觅道而行,向内探寻,一次次与长城隔空对话,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岷县秦长城的布防特点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布防路线:从目前考察看,排查出土有秦瓦、秦半两钱币、秦砖等遗物的墙垣、壕沟、烽燧、亭障的地点,可以画出一个清晰的防御路线,就是以郡县驻地为半径,从南麻子川岭峰村,至秦许乡上阿阳村西河桥,再至十里镇墩背后村,再至十里镇大沟寨村(即唐以前的崆峒山)及铁关门墩上,再至西寨镇秦关上村,与西北角铁城高庙壕堑汇合,再至卓尼县洮砚乡,直出九甸峡,至渭源县峡城,再至现在的临洮县。方向即从岷县南到西到北的布防。这实际是当时临洮县、陇西郡的边界线,是沿着边界线布防的。但在境内洮河沿线羌人容易穿插突防的地方也设置了防御设施,如西寨镇西大寨临近洮河山脊点、清水镇迭马咀临近洮河山脊点、茶埠镇钉塞(的西)与西津临近洮河山脊点、维新镇红台村临近洮河山脊点、维新镇铁城高庙临近洮河山脊点等均有布防。
防御范围:当时邻岷县南、西、北直至卓尼县九甸峡境外均是游牧羌人,号称西羌,是境内农业居民及郡县政府所在地的唯一威胁。还有就是在岷县东北部,也是当时临洮县属地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漳河盐井食盐,必须重点保护,严加设防。同时预防匈奴逆洮河而上入蜀也是设防的关键。
布防特点:岷县与其他沿线各地秦长城布防措施差异很大。这是由洮河在岷县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其他各地的洮河,基本是一条线形制,防御设施也就会一条线建设。而在岷县境内,洮河的形制是“U”字形,“从东洮至西洮百二十里者也”,即从西寨镇的“东洮”到维新镇的“西洮”共经历一百二十里。这对防御造成了极大困难,因为每每在冬季河流舒缓转弯之地往往会结冰,成为天然冰桥,就会让贪婪的冒犯之敌穿插于可乘机之地进行侵略。因此,岷县除了在正常的沿边界线做了布防之外,还在境内做了周密部署,设置了必要的防御点。
岷山巍峨长城起,史海沉钩鉴古今。在横亘东西的岷山洮水之间,广袤的原野和沟壑纵横的山脉之上,耸立着绵延不绝的秦长城遗迹。经过千百年的岁月蚕食,昔日的壕堑、烽燧、城址已是杂草丛生,萧条凄清,不少地方已难见其身。仅调查所见也足以证明秦长城起首于岷县、曾发挥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以及岷县战略地位之重要。如今,岷县依然是中国南北通道的重要枢纽和东西交流的主要节点,恰逢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之历史机遇,它必将在“丝绸之路黄金节点”和“一带一路”建设征程中脱颖而出,绽放异彩。
岷县维新乡铁城高庙壕沟遗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昕)5月7日上午,定西市举行“读者”系列办公纸进驻定西市暨陇西、岷县、安定发车仪式,预示着“读者”系列...
岷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