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岷县方言的几个词汇

定西日报 2020-04-20 07:51 大字

□潘硕珍

爹爹

通常意义上的“爹爹”或“爹”与父亲等同。“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底新花生,如何?”(许地山《落花生》)但在岷县方言里,“爹爹”有两层意思,一是县城居民称呼伯父、伯伯为“爹爹”,二是岷县南路、小西路区的人,将伯父称呼为大大(均读一声),而将与自身没有亲戚关系且年龄比父亲略大的男人称呼为“爹爹”。据《四角号码新词典》解释:“爹:对老人的尊称,例:老爹。”周作人的子女就称呼鲁迅为大爹,系浙江方言,意为伯父、伯伯。

大、阿大或大大

以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为代表的北方人称呼父亲、爹为大、阿大。笔者以为,这是受藏语影响的结果,藏语“阿大”就是领主的意思,意为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权力最大,地位最高,打上了父系家长制的烙印。藏族人也呼母亲为阿妈。而满族人、鄂温克人称呼父亲为“阿玛”,与北方汉人称呼母亲声音一致。

在岷县,只有穆斯林同胞称呼父亲为大大(均读二声)。

岷县北路人叫包括父亲在内的父辈分别为大大(前一个大读一声,后一个大读二声)、二大、三大、四大……媳妇称呼公公为大。《白鹿原》里,鹿黑娃的媳妇田小娥既称呼公公鹿三为大,也称呼没有廉耻的鹿子霖(黑娃的族叔)为大。个别地方的女婿也称呼丈人为大。

姑娘、娘娘

岷县大部分地方,有红白喜事的人家,要央人请已出嫁的姑娘来上酒席或抬童男童女。此处姑娘也叫娘娘,等同于姑母。陈如平在《岷州续志采访录?方言》里说:“(岷州人)谓姑母曰娘娘。”《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写道:“又有两个(小厮)跑上来,赶着平儿叫“姑娘”。”此处有一条脂批:“想这一个“姑娘”非下称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以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此“姑娘,定是“姑姑”“娘娘”之称。”第十回、五十二回都有“姑娘”这一人物称谓。“姑娘者,姑母之谓也。”(刘鹗《老残游记》)据地方史记载,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将南京等地的汉民、回民迁徙到甘肃岷州、洮州一带屯田。“路上走的尕娘娘,下馍(音蛤蟆)背篼我背上,你把你的娃引上。”(洮岷花儿)

爸爸

在岷县话里,“爸爸”有两重含义:一是叔叔、叔父的意思;二是父亲的意思。

岷县人多称呼父亲为“大”或“阿大”,“爸爸”一词多数被城里人使用,显得很洋气,仅限于子女们对有工作的父亲的称呼。笔者以为,这与北京、河北、山东等地支援大西北的移民有关,系外来词汇。

“爸”字从“父”从“巴”,属于形声字造字法,“爸”字不见于《说文解字》,作为父亲的“爸爸”也不见于《尔雅》,甚至唐宋至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找不到这个不同于“爹”“爹爹”的口语化词汇。笔者以为,“爸爸”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人物称谓。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儿女英雄传》,运用了流畅的北京口语,其中第十四回写道:“连随缘二都认不出他爸爸来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忽然一个小孩子走进来,对着他道:“爸爸快回去罢,妈要起来了。””《老残游记》第六回:“有一家子,只有父子两个,爸爸四十来岁,他女儿十七八岁,长的十分人材,还没有婆家。”

鞔鞋

鞔鞋(读manhai):本义是把布补在鞋帮上或以皮革补鞋头。但据岷县习俗,老人去世后,出纸那天,孝子、孝妇除披麻戴孝(孝衣、孝布)外,事主家还要央几个老年妇人用白布为孝子、孝妇们鞔布鞋鞋尖(近年来,有人图省事,竟用伤湿止痛膏贴在皮鞋尖上表示鞔鞋)。有道是“不迎不送丧家礼”,戴重孝的人,要趿着鞋后跟走路,表示守孝期间足不出户。

下馍

岷县风俗,每遇结婚、出月(孩子满月)、拜年、丧事、上梁等礼节性活动,事主家都要给亲戚捎带几个下馍(蛤蟆之谐音,因其大小、形状与癞蛤蟆相当,故名)。不同的是,结婚、拜年和孩子满月带的下馍是染有红梅花点(取喜上眉梢之意)的尕花卷,丧事与上梁带的下馍是剥了皮的尕馒头。

藨儿

在岷县方言里,有将野草莓写作“萍儿”的,也有“瓢”(如用野草莓酿制的瓢子酒)的,其实都是错误的写法。郭璞注释《尔雅?释草》曰:“藨,即莓也,今江东人呼为藨莓。子似覆盆而大,赤,酢甜可啖。藨,蒲苗切。”藨儿(岷县方言读作piaoer)就是野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有长柄,初夏开花,颜色多为白、粉红。果实于仲夏成熟,大者如麻雀卵,外表有无数“顶针眼”,味酸甜。

杏树、杏花、杏儿

杏树,落叶乔木,叶子宽,卵形,花单性,白色或粉红色,果实圆形,成熟时黄红色,味酸甜。杏树、杏花、杏子一律读核的儿化音,如杏树读heershu,先开花,后绽叶;杏花读作heerhuaer;果子叫杏子,也是一种坚果,读作heer;种子叫杏仁,方言叫杏核,读作heerhuer。杏仁有甜(甜核杏)、苦之分,苦杏仁可入药。“婆婆教你去擀汤(手擀面条),你把擀杖拿上去打枪。忙了然(攀,爬)到杏树上,还把一树杏吃光。”(河湟花儿)

抬阁

抬阁本指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供演员表演的舞台被缩小成方桌大小,以便人能够像八抬大轿一样抬起来游街行走,俗称铁芯子。抬阁的铁架子上绑着扮演戏曲人物的少年男女,大抵多是吏胥及商家子女,各以衣服装饰相炫耀。抬阁在岷县方言里被引申为抬举、奉承、恭维的意思。

牛革子

岷县人把驾车时搁在牛颈项上的曲木(轭)叫作牛革(方言读gei)子或牛革头,木匠在曲木中间钻两个孔,插进两根圆木棒,卡住牛脖子,下端用皮条或麻绳束缚着,很像“廿”字(犁地和碾场用的牛革子则像两个连在一体的“廿”字)。岷县东山区的低轱辘车,使用两头牛驾驶,与二牛抬杠的牛革头相同。农夫怕牛革子磨烂牛脖子,就先用碎碗片刮,再拿砂纸磨光。

《甘肃日报》2019年10月29日“百花版”发表了王升君的散文《时光里的树木》,将牛轭写作“牛牵担”,并做了解释:“牛拉车时搭在牛脖子上的木头,也叫牛搁头。”

新闻推荐

广元始发至兰州动车10日首开

本报讯(丁兆学记者刘怀英)4月5日,记者从中铁成都局广元火车站获悉,自4月10日起,广元火车站将首次开行一趟从广元始发到兰州的...

岷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